
方言。謂擱置不周轉或不流通;耽擱。 茅盾 《子夜》十二:“堆棧裡的幹繭就擱煞了十多萬,加之最近絲價狂跌,他再不能忍痛抛售,這存絲一項也擱煞了十多萬。”
“擱煞”是一個方言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指因擱置導緻無法流通或周轉,常引申為“耽擱”。例如資金、貨物等因故停滞,無法正常運作。
發音與詞性
拼音為gē shà,注音為ㄍㄜ ㄕㄚˋ,屬動詞性質,多用于口語或文學描述。
文學出處與例句
茅盾在《子夜》中曾使用該詞:“堆棧裡的幹繭就擱煞了十多萬……存絲一項也擱煞了十多萬。”此處描述貨物積壓導緻資金滞留的場景。
同義詞與使用場景
同義詞為“耽擱”,多用于經濟、商業語境,如資金鍊斷裂、貨物滞銷等,也可泛指事務被拖延。
注意事項
此詞為方言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含義,常見于描述舊時經濟現象或文學作品中的細節描寫。
《擱煞》是一個漢語詞語,表示停止、阻礙、中斷等意思。它可以用于形容某個行為或事件因為某種原因而被迫暫停或中止。
《擱煞》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手」和「火」,分别位于左右兩側。它的總共有13個筆畫。
《擱煞》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它的出處是《水浒傳》一書中的一句話:“那時孟州知事,乃東京路棺材縣縣丞楊永,因楊大郎牽緊擱煞了口。”這句話意思是楊永被牽涉其中而被迫停止開口。
《擱煞》這個詞的繁體字為「擱煞」。
古時候漢字寫法中,「擱」字的寫法和現代基本相同,「煞」字的寫法略有不同,舊時的寫法為「殺」,表示「殺止、停止」的意思。
1. 意外發生後,交通立即被擱煞,導緻堵車嚴重。
2. 擱煞了他們的計劃,因為突然下起了大雨。
3. 他們隻能等待,直到雪停了才能解除擱煞。
擱置、擱淺、擱斷、擱置不談。
中斷、停頓、暫停、阻礙。
繼續、進行、順利進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