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阻塞。《漢書·五行志中》:“言上偏聽不聰,下情隔塞。”《三國志·魏志·公孫瓒傳》:“徵 虞 為太傅,道路隔塞,信命不得至。” 唐 元稹 《盧士玫權知京兆尹制》:“奏覆隔塞,則上下不通。” 康有為 《大同書》乙部第一章:“人民由分散而合聚之序,大地由隔塞而開闢之理,天道人事之自然者也。”
“隔塞”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gé sāi,其核心含義為阻塞、阻隔,多用于描述事物或情感交流的不通暢。以下為詳細解釋:
阻塞不通
指因障礙物或外界因素導緻通道、信息等無法順暢傳遞。例如《漢書·五行志中》提到“下情隔塞”,即下層民衆的意見被阻隔,無法上達。
阻隔分離
強調空間或情感上的分隔。如《三國志·魏志·公孫瓒傳》中“道路隔塞”,指交通路線被阻斷。
古代文獻
近義詞
阻塞、阻隔、閉塞。
反義詞
暢通、通暢、流通。
在現代語境中,“隔塞”可引申為心理或情感上的隔閡,例如人際關系中因誤解産生的疏離感(參考、3的通用解釋)。
“隔塞”一詞涵蓋物理阻隔與抽象隔閡的雙重含義,常見于描述溝通障礙或空間分離。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法,可參考《漢書》《三國志》等文獻原文。
隔塞(gé sè)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阻斷、封閉或隔絕的意思,常用于形容物體、空間或情感的分隔。
隔字由部首阜(fù)和聲旁鬼(guǐ)組成,總共有13個筆畫。
隔塞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詩經·周南·桃夭》一篇:“隔以百兩,明我慎塞。”意思是“隔開以百兩的錢財,引起我切身注意。”此後,隔塞一詞逐漸被廣泛使用。
隔塞的繁體字為「隔塞」。
在古時,隔塞的寫法可能因不同的朝代而有所變化。在《康熙字典》中,隔字的寫法為「隔」。
1. 這個高牆隔塞了我們與外界的聯繫。
2. 他的心裡感覺到一種隔塞的情緒,無法釋放。
3. 因為************,整個交通網被隔塞。
隔岸觀火、隔膜、疏隔、封隔
封閉、阻斷、隔離
連通、貫通、接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