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腳後跟。《文選·張衡<思玄賦>》:“執彫虎而試象兮,阽 焦原 而跟趾。”舊注:“跟,踵也。《屍子》又曰:‘ 莒國 有石 焦原 者,廣五十步,臨百仞之谿, 莒國 莫敢近也。有以勇見 莒子 者,獨卻行齊踵焉,所以稱於世。’”《後漢書·張衡傳》作“跟止”。
“跟趾”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古漢語用法)
指腳後跟,常見于古代文獻中。例如《文選·張衡<思玄賦>》提到“阽焦原而跟趾”,《後漢書·張衡傳》則用“跟止”表達相同含義,均描述腳後跟的物理位置或動作。
可能的引申含義(成語争議)
有現代網絡資料稱其為成語,意為“緊隨、追隨”,比喻緊密跟隨他人(如“跟趾動作”形容追隨步伐)。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古籍或主流詞典,可能屬于現代語境下的衍生或誤用。
賽車駕駛技術術語
在賽車領域,“跟趾”指一種駕駛技巧:過彎時用右腳同時踩刹車和補油,通過降檔保持發動機高轉速,确保出彎加速順暢。該動作需腳跟踩刹車、腳趾控制油門,多用于手動擋車型以保護變速箱。
注意:若需深入考證古漢語含義,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等權威典籍;賽車術語可查閱專業駕駛教程。不同語境下詞義差異較大,需結合具體場景理解。
《跟趾》是一個詞語,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即“跟”和“趾”。這個詞彙表示腳後跟。
《跟趾》的部首是“足”,這是一個表示“腳”的偏旁部首。它的筆畫數是7。另外一個部分是“趾”,表示“腳趾”。它的部首也是“足”,但它隻有4個筆畫。
“跟趾”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是由“赓趾”逐漸演變而來。有些繁體字也使用類似的寫法,例如“跟蹠”(gēn zhí)。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古時候寫“足跟”時會将“足”寫得更加象形化,形似一個腳的側影,而“跟”則以更潦草的曲線表示。
1. 她穿高跟鞋時,腳後跟顯得格外迷人。
2. 踢球時,要注意腳後跟的力量和穩定性。
組詞:腳跟,腳趾,腳部等。
近義詞:腳後,足後。
反義詞:腳底,足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