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磨金成粉。金粉以膠水調勻後,可供作字畫用,稱“粉金”。《宣和書譜·五蘊論》:“ 審 於《内景經》,必粉金而寫之,蓋亦非率爾而作也。”
(2).黃色的花粉。 元 吾丘衍 《古采蓮》詩:“濕風吹花生冷香, 馮夷 為舞冰絲裳,霏霏粉金飄晚塘。”
“粉金”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将金粉與膠水混合調勻後用于書法或繪畫的工藝材料。這種技法在古代文獻中多有記載,例如《宣和書譜》提到用粉金書寫《内景經》的案例。其特點是色澤明亮且附着性強,常用于裝飾性較強的藝術作品。
特指黃色的花粉,常見于詩詞描寫。例如元代詩人吾丘衍在《古采蓮》中以“霏霏粉金飄晚塘”形容蓮塘飄散的花粉景象。
在特定語境中可作成語使用,比喻用虛假表象掩蓋真相。例如“粉金太平”指刻意美化現實問題。該用法強調表面修飾與本質的對比。
提示: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古典文獻中多指前兩種釋義,現代語境可能涉及引申或專業領域用法。如需更多例句或學術考證,可查閱《宣和書譜》等古籍。
粉金(fěn jīn)是指薄金箔,也可以指塗抹在器物表面的金粉。
“粉”字由米部和分部組成,共有9個筆畫;“金”字由金部組成,共有8個筆畫。
粉金一詞源自古代金箔的制作工藝,金箔先經過嚴格的加工,将其研磨成粉末狀,然後塗抹在器物表面,營造出瑰麗的金色裝飾效果。于是,人們便将這種用作裝飾的金粉稱為“粉金”。
粉金的繁體字為「粉金」。
古代的漢字寫法多種多樣,粉金在不同曆史時期的寫法也會有所變化。例如,清代的寫法為「粉金」,而明代的寫法為「粉錦」。
1. 這幅字畫上用了粉金點綴,更加顯得華麗而富有質感。
2. 她的飾品上鑲嵌着粉金,閃閃發光。
1. 金箔(jīn bó):用金屬加工成的薄片。
2. 金粉(jīn fěn):金屬研磨成的粉末狀。
3. 金銀(jīn yín):金和銀的統稱,也指金屬打造的飾品。
1. 金粉:具有類似意義的近義詞。
2. 金箔:指用金屬加工成的薄片,與粉金的用途和特點相似。
粉金沒有明确的反義詞,因為反義詞通常指意義上的對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