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 渤海 。 南朝 陳 徐陵 《武皇帝作相時與北齊廣陵城主書》:“ 蕭太保 龍驤於 賁海 , 王儀同 虎視於 洞庭 。” 清 梁紹壬 《兩般秋雨盦隨筆·字音假借》:“ 渤海 可作 賁海 。”參見“ 渤海 ”。
“贲海”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基本解釋
贲海是“渤海”的古稱或别稱,屬于通假用法。該詞最早見于南朝陳徐陵的《武皇帝作相時與北齊廣陵城主書》,其中提到“蕭太保龍骧于贲海”,即以“贲海”指代渤海地區。清代梁紹壬在《兩般秋雨盦隨筆》中進一步解釋:“渤海可作贲海”,印證了這一通假關系。
讀音與字形
拼音為fèn hǎi(非“bēn hǎi”),“贲”在此處通“渤”,屬于古漢語中的音近假借現象。這種用法在曆史文獻中較為罕見,屬于特定語境下的替代寫法。
文獻例證
除南朝文獻外,清代學者也沿用這一稱呼,例如描述地理方位或軍事布局時,會以“贲海”代指渤海,凸顯其曆史語境中的書面雅化表達。
現代應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主要出現在古籍研究或曆史文本分析中。如需引用,建議标注來源(如徐陵、梁紹壬的著作),以便讀者理解其特殊含義。
“贲海”是“渤海”的古代通假寫法,需結合具體文獻背景解讀,讀音和用法均具有明确的古典色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