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風中之燭。《樂府詩集·相和歌辭十六·古辭<怨詩行>》:“天德悠且長,人命一何促,百年未幾時,奄若風吹燭。”
2.風中之燭易滅,後遂以“風燭”喻臨近死亡的人或行将消滅的事物。 晉 王羲之 《題<衛夫人筆陣圖>後》:“時年五十有三,或恐風燭奄及,遺教子孫耳。” 前蜀 韋莊 《哭同舍崔員外》詩:“池塘春草在,風燭故人亡。” 梁斌 《播火記》三:“可是老年到來的時候,黑發裡要長出銀絲,跟前沒有一兒半女,怎麼度過風燭的晚年呀?”
“風燭”(簡體為“風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結合以下要點解釋:
字面含義
指風中的蠟燭,因燭火在風中容易熄滅,常用來比喻脆弱、短暫或易逝的事物。例如《樂府詩集·怨詩行》中的“奄若風吹燭”,即以風吹燭火的意象表達生命無常。
比喻義與引申義
用法與常見搭配
該詞多用于書面或文學語境,常見于成語或詩句中。例如:
若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詳細用例,可參考上述詞典來源(、)。
《風燭》是一個中文詞彙,意思是燭火搖曳,形容風中的燃燒燭光。
《風燭》的拆分部首是風燃部和燭部,其中風燃部的部首是風,燭部的部首是火。拆分成筆畫的話,它由18畫組成。
《風燭》一詞的來源比較廣泛,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如《紅樓夢》等。在繁體中文中,它的寫法為「風燭」。
在古代漢字書法中,「風燭」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其基本的結構和含義保持一緻。
他點起了一盞燭光,風吹動飄動的火焰,形成了一道美麗的「風燭」景象。
與「風燭」相關的組詞有燭光、飄動、火焰等。
與「風燭」近義的詞彙有燈火輝煌、燭光點亮等;反義詞可能是黑暗、無光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