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侗族獨有的橋。流行于湖南、湖北、貴州、廣西等地。由橋、塔、亭組成。全用木料築成,橋面鋪闆,兩旁設欄幹、長凳,橋頂蓋瓦,形成長廊式走道。塔、亭建在石橋墩上,有多層,檐角飛翹,頂有寶葫蘆等裝飾。因行人過往能避風雨,故名。
“風雨橋”一詞有兩種主要含義,需根據語境區分:
一、作為侗族特色建築(主要含義)
結構與材質
由橋、塔、亭組成,全木結構,采用榫卯工藝銜接,不依賴鐵釘。橋面設欄杆、長凳,頂部蓋瓦形成長廊式走道,兼具通行與休憩功能。
功能與文化象征
最初為行人遮風擋雨而建,後衍生出“攔財護寨”的風水寓意,常見于侗族村寨下遊。代表建築如廣西程陽永濟橋,被列入世界四大曆史名橋。
建築特色
橋亭多層飛檐,裝飾寶葫蘆、龍鳳彩繪等吉祥圖案,融合侗族杆欄式與漢族宮殿式風格,被稱作“最不可思議的橋梁”之一。
二、比喻意義(引申用法)
指在困境中提供支持的人或事物,如親友、書籍等,象征跨越困難的紐帶。此用法多見于文學表達,非主流釋義。
提示:若需了解具體風雨橋案例(如程陽橋建造曆史),可參考的詳細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