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本《詩·豳風·鸱鸮》:“予室翹翹,風雨所漂搖。”謂在風雨中飄蕩搖擺。後用以比喻動蕩不安。 宋 範成大 《送文處厚歸蜀類試》詩:“死生契闊心如鐵,風雨飄搖鬢欲絲。” 明 歸有光 《杏花書屋記》:“ 孺允 兄弟數見侵侮,不免有風雨飄搖之患。” 續範亭 《由兩句詩談起》:“他支持了多少的樹枝與花葉。當風雨飄搖的時候,他是堅不動搖的,因為他有堅硬性。”亦作“ 風雨漂搖 ”、“ 風雨飄颻 ”。 唐 李華 《二孝贊》:“風雨漂搖,支體鱗皴。” 清 錢謙益 《<孫楚惟詩稿>序》:“釋晨昏溫凊之憂,而懷風雨漂搖之懼。” 清 珠泉居士 《續闆橋雜記·麗品》:“壬寅仲冬,便道過訪,雖座上客滿,不異曩時,而風雨飄颻,漸覺朱顔非昔矣。”
“風雨飄搖”是漢語成語,繁體寫作“風雨飄搖”,形容在風雨中飄蕩不定,比喻局勢動蕩不安、岌岌可危的狀态。具體解釋如下:
源自《詩經·豳風·鸱鸮》:“予室翹翹,風雨所飄搖。”原詩以鳥巢在風雨中搖晃,隱喻周王室政權的不穩定。
通過以上解析,可見該成語既保留古典意象,又廣泛用于描述政治、社會或個人處境的動蕩,語言凝練且富有感染力。
「風雨飄搖」是個成語,意指處境不穩定,經曆各種變故。下面我們來分解它的部首和筆畫,了解它的來源、繁體形式以及古代的漢字寫法。
「風雨飄搖」由「風」、「雨」、「飄」和「搖」組成。 「風」的部首是「風」,它有十一畫; 「雨」的部首是「雨」,它有八畫; 「飄」的部首是「飛」,它有十二畫; 「搖」的部首是「手」,它有十一畫。
「風雨飄搖」最早出現在宋朝的詩詞中,形容人世間的坎坷變幻和苦難。在繁體字中,「風」、「雨」、「飄」和「搖」分别代表這個詞。
在古代,「風雨飄搖」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具體而言,「飄」字可能會寫作「飃」,而「搖」字可能會寫作「搖」。
1. 在這次經濟危機中,很多企業都經曆了風雨飄搖,但堅持下來的才能獲得成功。
2. 動蕩的社會時局讓我們感受到了風雨飄搖的現實。
組詞中含有「風雨飄搖」的詞有「風雨飄蕩」、「風雨飄忽」等。
與「風雨飄搖」意思相近的成語有「波谲雲詭」、「浮生若夢」等,而和它相反的成語包括「安如泰山」、「穩如磐石」等。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需更多信息,請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