滌瑕蕩穢的意思、滌瑕蕩穢的詳細解釋
滌瑕蕩穢的解釋
[mend one's way] 瑕:玉上的斑點。洗滌蕩除污穢。
于是百姓滌瑕蕩穢,而鏡至清。——漢· 班固《東都賦》
詳細解釋
清除缺點過失;清除污泥濁水。《文選·班固<東都賦>》:“於是百姓滌瑕盪穢,而鏡至清。” 李善 注:“ 毛萇 《詩傳》曰:‘瑕,猶過也。’字書曰:‘穢,不絜清也。’” 黃遠庸 《<晚周漢魏文鈔>序》:“竊觀西史,文藝改革,為彼土滌瑕盪穢、日月光華之首基。”亦作“滌瑕蕩垢。” 唐 韓愈 《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詩:“遷者追迴流者還,滌瑕蕩垢朝清班。” 陳毅 《滿江紅·黃金海岸》詞:“看滌瑕蕩垢土重光,全無敵。”
詞語分解
- 滌瑕的解釋 清除污點。 唐 柳宗元 《解祟賦》:“以泠風濯熱,以清源滌瑕。”《舊唐書·韋處厚傳》:“ 李紳 是前朝任使,縱有罪愆,猶宜洗釁滌瑕,念舊忘過,以成無改之美。”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中:“凡為得
- 穢的解釋 穢 (穢) ì 肮髒:穢惡(?)。穢濁。污穢。 丑惡的:穢行(妌 )。穢迹。穢氣。穢語。 * 。自慚形穢。 田中多雜草,荒蕪。 筆畫數:; 部首:禾;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滌瑕蕩穢”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 字義分解:
“滌”指清除;“瑕”原指玉的斑點,引申為缺點;“蕩”意為清除;“穢”表示污穢、肮髒。四字組合比喻清除惡習或社會弊端,強調徹底革除不良事物。
二、出處與演變
- 最早出處:
東漢班固《東都賦》:“于是百姓滌瑕蕩穢,而鏡至清。”
意為百姓清除污穢,使社會如明鏡般清明。
- 變體形式:
另有“滌穢蕩瑕”(《宋書·禮志一》),含義相同,屬同源成語。
三、語法與用法
- 詞性:聯合式成語,可作謂語。
- 適用場景:多用于描述社會改革、個人修養提升等語境,如“滌瑕蕩穢,發憤為雄”(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滌瑕蕩垢、撥亂反正
- 反義詞:藏污納垢、因循苟且
五、例句參考
- 古籍用例:
“禮樂征伐,翼成中興,将滌穢蕩瑕,撥亂反正。”(《宋書》)
- 現代用例:
形容社會改革時,可表述為“通過法治建設滌瑕蕩穢,營造清正風氣”。
注: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詳見、3、7)。
網絡擴展解釋二
滌瑕蕩穢的意思
滌瑕蕩穢
滌瑕蕩穢是一個成語,意指糾正缺點和除去污穢。這個成語主要用來描述人們積極改正自己的缺陷和清除不良習慣的行為。
拆分部首和筆畫
滌:水(氵)+ 也(乙)+ 口,總共7畫
瑕:玉(王)+ 土,總共13畫
蕩:艹(艸)+ 皿,總共9畫
穢:禾 + 弋,總共10畫
來源和繁體
《滌瑕蕩穢》一詞最早出現在南朝梁代蕭統的《臨川經世文集》中。這個成語的繁體形式為「滌瑕蕩穢」。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滌瑕蕩穢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根據不同時期的書寫風格和字形變遷,可能會有細微差異。
例句
他不斷努力滌瑕蕩穢,以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組詞
滌蕩、瑕瑜互見、蕩滌心靈、穢迹掃除
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揚善去惡、洗心革面
反義詞:污染、弊端累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