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傳說中的大鏡,可用以照見地下之寶。 北周 庾信 《徵調曲》之五:“地鏡堦基遠,天牕影迹深。” 倪璠 注:“《地鏡圖》雲:‘欲知寶所在地,以大鏡夜照,見影若光在鏡中者,物在下也。’”
(2).謂地面的積水。《初學記》卷八引 南朝 陳 顧野王 《輿述志》:“ 宋文帝 時, 青州 城南地,遠望倒影如水,謂之地鏡。” 唐 庾抱 《卧痾喜霁開扉望月簡宮内知友》詩:“高高侵地鏡,皎皎徹天津。” 唐 韓愈 孟郊 《秋雨聯句》:“地鏡時昏曉,池星競漂沛。” 孫汝聽 注:“地鏡,地之積水。”
“地鏡”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傳說中的大鏡
指古代文獻中記載的一種神奇鏡子,能夠照見埋藏在地下的寶物。這一說法最早見于北周庾信的《徵調曲》,其注釋引《地鏡圖》描述:“欲知寶所在地,以大鏡夜照,見影若光在鏡中者,物在下也。”。這類傳說可能與古人探寶的想象或早期光學認知相關。
地面的積水
指雨後或特定環境下形成的地面積水,因水面如鏡面般倒映景物而得名。例如南朝《輿述志》記載“青州城南地,遠望倒影如水,謂之地鏡”,唐代韓愈、孟郊的詩句“地鏡時昏曉”也以此形容積水映照天光的景象。
《地鏡》是一個詞彙,由"地"和"鏡"兩個字組成。它的意思是指在地上的反光鏡,也可以理解為用來觀察地面情況的器具。
《地鏡》的部首是"⻍",其左邊的部分稱為"⻌",是由"⻊"和"一"組成。拆分後的筆畫數分别為8畫(⻊)和4畫(一)。
《地鏡》源自于中國古代《莊子·逍遙遊》一篇,其中有一句話:"滑稽者正觀者不見彼之面目,正聽者不聞彼之聲音,正行者不觀彼之動作。神明者正視其地,故命曰地鏡。” 這句話描繪了一個完善的觀察世界的方式,因此被稱作《地鏡》。
在繁體字中,"地鏡"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書法中,"地鏡"有不同的寫法。例如,"地"字的舊體是"士"下加上兩個小點,而"鏡"字的舊體是"竟"上加上"疾"。這些寫法在現代漢字中已經不再使用。
1. 他用地鏡觀察地面,尋找蹤迹。
2. 這個地鏡可以幫助我們更清楚地了解地殼的構造。
組詞方面,可以有:地形鏡、地質鏡、地面鏡等。
近義詞包括:地面監視器、地面觀測器。
反義詞可為:天象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