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地瘠薄,人民貧窮。 清 劉大櫆 《送黟令孫君改任鳳陽序》:“先時地瘠民貧,催科愈煩,而逋負愈積,逋久不償,視為固然。” 清 曾國藩 《複陳虎臣書》:“ 國藩 量移畿甸,已及周期,地瘠民貧,無可設施。”《解放日報》1946.4.28:“這些業績表現在以地瘠民貧的邊區,居然……能夠做到人民無饑寒之虞,向着豐衣足食的生活邁進。”
“地瘠民貧”是一個中性成語,形容土地貧瘠、物産匮乏,導緻當地百姓生活貧困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釋義
該成語由“地瘠”(土地不肥沃)和“民貧”(百姓貧窮)兩部分組成,字面含義為土地貧瘠使人民生活困苦。常用于描述自然條件惡劣與經濟落後相互關聯的地區。
出處與典故
最早見于清代文學家劉大櫆的《送黟令孫君改任鳳陽序》。文中提到“先時地瘠民貧,催科愈煩,而逋負愈積”,揭示了土地貧瘠與賦稅壓力疊加導緻民不聊生的惡性循環。
用法特點
應用示例
現代用法中,可用于曆史或現實語境。例如《解放日報》1946年曾用此詞描述邊區:“以地瘠民貧的邊區……人民向豐衣足食邁進”。
反義詞對比
與“國富民強”形成鮮明對比,後者強調國家富庶與百姓安康的良性狀态。
擴展思考:這一成語至今仍具現實意義,提示自然條件與經濟發展的緊密關聯,尤其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如何突破地理限制成為重要課題。
《地瘠民貧》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土地貧瘠,人民貧窮。這個成語由“地瘠”和“民貧”兩個詞組成,分别是形容詞和名詞。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農耕社會的時期。
拆分《地瘠民貧》的部首和筆畫如下:
繁體漢字寫法:地瘠民貧
古時候漢字寫法:地瘠民貧
這個地方地瘠民貧,人們生活艱苦。
由于地瘠民貧,這個村莊一直未能發展起來。
組詞:地力瘠薄、民富地良、貧瘠如土
近義詞:土額民窮
反義詞:地肥民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