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說謂以血滴骨能辨别親屬真僞,因此亦稱親生關系為滴骨親。 宋 宋慈 《洗冤集錄·論沿身骨脈及要害去處》:“檢滴骨親法:謂如某甲是父或母,有骸骨在,某乙來認親生男或女,何以驗之?試令某乙就身刺一兩點血,滴骸骨上,是的親生,則血沁入骨内,否則不入,俗雲滴骨親,蓋謂此也。”參見“ 滴血 ”。
“滴骨親”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血緣鑒定方法,也是相關文化概念的代稱。具體解釋如下:
“滴骨親”指通過将生者的血滴在親屬遺骨上,若血液滲入骨内則判定為親生關系,否則排除血緣聯繫。這一說法最早見于宋代法醫學家宋慈的《洗冤集錄》,被用于司法鑒定。例如,當需要确認某具骸骨是否與某人存在親子關系時,會刺破其皮膚取血滴骨觀察滲透情況(、、)。
該方法可追溯至三國時期,《會稽先賢傳》記載了陳業通過滴血辨認兄長遺骨的事件。這一方法在古代司法和民間長期沿用,反映了早期對血緣關系判定的樸素認知。
在語言使用中,“滴骨親”被引申為形容血脈相連的親密關系,如成語“血濃于水”。但需注意,此用法屬于文學性比喻,與原始科學概念無直接關聯。
現代法醫學證實,血液能否滲入骨骼主要與骨質風化程度有關,而非血緣關系。例如,白骨化後的骨骼因存在孔隙更易吸收血液,可能造成誤判。當代DNA檢測技術已完全取代此類方法。
相關概念可參考“滴血驗親”(古代混合血液觀察融合的方法),兩者均屬于傳統血緣鑒定手段,但均缺乏科學依據。
《滴骨親》是一個成語,它的含義是親近到骨子裡,感情深厚,無比親密。它形容親情、友情或愛情極為緊密和深厚。
這個詞的兩個部首分别是水與骨,水表示了溶解、浸透的概念,而骨則代表了身體的核心,結合在一起形成了親密的含義。
成語《滴骨親》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小說《西遊記》中的一句描述:「母儀天下,滴骨親」(出自第三十二回)。這句話描述了孫悟空為了拯救母親而去找到了太陽真火,來對付順婆婆,也說明了他對母親的深情厚愛。
成語《滴骨親》的繁體字為「滴骨親」。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可能有一些變化,但整體的構造基本上是一緻的。
1. 她與父母的關系非常好,他們是滴骨親的親人。
2. 兄弟兩人年幼時失散,但他們一直在心裡感受到滴骨親的情誼。
1. 滴水:形容水滴得很快。
2. 骨感: 形容一個人或物體骨骼顯露,線條分明,身材修長。
3. 親情:家庭成員之間的深厚感情。
近義詞:親密、親愛、深情、深厚
反義詞:疏離、冷漠、陌生、疏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