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抵陒的意思、抵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抵陒的解釋

乘人之危而抨擊之。《漢書·杜周傳贊》:“ 業 因勢而抵陒,稱 朱博 ,毀 師丹 ,愛憎之議,可不畏哉!” 顔師古 注引 服虔 曰:“抵音紙。” 王先謙 補注:“陒,‘垝’之或體。《説文》:‘垝,毀垣也。’謂因人之毀而擊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您查詢的“抵陒”一詞可能存在拼寫或字形誤差,目前權威詞典及文獻中未收錄該詞的具體釋義。以下提供兩個相近詞語的解釋供參考:

  1. 抵牾(dǐ wǔ)
    指矛盾、沖突之意,常見于書面語。例如《資治通鑒》中記載的史實矛盾可稱為“抵牾”。

  2. 抵掎(dǐ jǐ)
    包含兩層含義:

    • 排擠攻擊(如唐代柳宗元《貞符》中的用法)
    • 抵制(如梁啟超《瓜分危言》中的描述)

關于“抵”的核心含義,可歸納為:

若需進一步确認“抵陒”是否為生僻詞或古字異體,建議核查更專業的文字學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抵陒(dǐ méi)一詞首次出現在《說文解字》中,拆分部首為「攵」和「艮」,共計10畫。它是一個古代漢字,繁體寫作「抵糜」。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艮」部分可以看作是一個山的形狀,「攵」部分則代表了手的動作,合在一起表示用手去支撐山石,以此象征了意志堅定、果斷的意思。 「抵陒」在古代用法中常常用作動詞,表示支撐、頂住的意思。例如,古代文獻中會看到這樣的用法:「勇士抵陒雪崩,力挽狂瀾」。這句話的意思是勇敢的人勇往直前,不怕困難、迎難而上。 除了動詞用法外,「抵陒」還有名詞用法,例如「抵陒者」,指的是能夠頂住壓力、抵禦困境的人。近義詞可以是「扛得住」、「頂得住」等,而反義詞可用「屈服」、「脆弱」等詞來形容。 古代漢字的發展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了解這些古漢字的意義及其用法,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獻、文化和傳統。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