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蹙踏的意思、蹙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蹙踏的解釋

亦作“ 蹙蹋 ”。1.踩踏。 唐 張說 《雜曲歌辭·破陣樂》:“百裡火幡焰焰,千行雲騎騑騑;蹙踏 遼河 自竭,鼓噪 燕山 可飛。” 宋 蘇轼 《書韓幹<牧馬圖>》詩:“樓下玉螭吐清寒,往來蹙踏生飛湍。”《老殘遊記》第十回:“耳中但聽得風聲,水聲,人馬蹙踏聲,旌旗熠燿聲。” 清 葉申霭 《題海州陳參戎治鹽枭投械歸農圖》詩:“烏揵蹙蹋牽風鳴,灘場有地各遷徙。”

(2).壓倒。 宋 蘇轼 《次韻章傳道喜雨》:“先生筆力吾所畏,蹙踏 鮑 謝 跨 徐 庾 。”

(3).踐臨;到達。 清 黃鷟來 《冬日送程與山歸新安》詩:“平生尚遊跡,蹙踏造化窟。”

(4).踢。 清 褚人穫 《堅瓠首集·踢球》:“毬名踏踘,始於 軒後 軍中練武之劇,蹙蹋而戲。”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蹙踏”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踩踏
    指用腳踩壓或踐踏的動作。例如宋代蘇轼《書韓幹牧馬圖》中“往來蹙踏生飛湍”,描述馬蹄踩踏水面激起浪花的情景。

  2. 壓倒
    比喻在能力、氣勢上超越他人。如蘇轼《次韻章傳道喜雨》提到“蹙踏鮑謝跨徐庚”,以“蹙踏”形容文筆力壓鮑照、謝靈運等名家。

  3. 到達或踐臨
    清代黃鷟來詩“蹙踏造化窟”,此處指足迹抵達自然造化的深處。


  4. 清代文獻《堅瓠首集·踢球》記載“蹙蹋而戲”,描述古代踢球動作。

二、字形與結構

三、異體與關聯詞
該詞亦寫作“蹙蹋”,多見于古籍。例如唐代張說《破陣樂》中“蹙踏遼河自竭”,強調軍隊踩踏地面的氣勢。

四、使用場景
多用于詩文描寫自然景象或氣勢磅礴的場景,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需結合語境理解具體含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蹙踏》是什麼意思

《蹙踏》是一個中文詞彙,意思是指用力或重壓使物體變形、壓碎或扭曲。例如,人們可以說“蹙踏一塊紙”來表示他們用力踩在紙上,使紙變形或扭曲。

拆分部首和筆畫

《蹙踏》包含兩個部首:足(步部)和辶(辵部)。

根據漢字的拆解規則,足部位于左側,辶部位于右側。

根據筆畫的劃分,足部共有七畫,辶部共有三畫。

來源和繁體

《蹙踏》字的來源和字形演變較為複雜。據了解,它最初的形狀來源于“足”與“辵”相合的本義,表達了重壓變形的意思。隨着時間的推移,字形産生了一些變化,并最終演變成現在的形态。

在繁體字中,字形與簡體字基本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一些差别。不過,多虧了大量的古籍和文獻記錄,我們可以了解到部分漢字的古代寫法。

《蹙踏》在古代寫法中,一般由足部放在上面,辶部放在下面的排列形式,與現代寫法基本相符。

例句

以下是一些使用《蹙踏》的例句:

1. 他生氣地蹙踏了那張紙。

2. 她用力蹙踏了一顆樹葉。

3. 在劇烈運動後,他感覺到腿部被蹙踏了。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根據《蹙踏》的含義,我們可以構造一些相關的詞彙:

組詞:蹙壓、踩踏。

近義詞:壓碎、變形。

反義詞:輕拍、敲擊。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