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時而動的意思、待時而動的詳細解釋
待時而動的解釋
[bide one's time] 謂等待時機來臨,然後采取行動,有因時制宜之意
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易·系辭下》
詞語分解
- 待時的解釋 謂等待時機。《孟子·公孫丑上》:“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 晉 孫楚 《為石仲容與孫皓書》:“驍勇百萬,畜力待時,役不再舉,今日之謂也。” 明 劉基 《順齋箴為夏仲珍作》:“天地
- 動的解釋 動 (動) ò 改變原來位置或脫離靜止狀态,與“靜”相對:變動。波動。浮動。振動(物體通過一個中心位置,不斷作往複運動。亦稱“振蕩”)。震動(.顫動或使顫動,如“門窗動動了一下”;.重大事情或消息使人
網絡擴展解釋
“待時而動”是一個中性成語,指等待合適的時機再采取行動,強調在行動前需觀察和評估形勢。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釋義
- 字面含義:“待”即等待,“時”指時機,“動”為行動,整體意為“等待時機成熟後再行動”。
- 核心思想:強調審時度勢,避免盲目行動,體現古代哲學中的“因時制宜”智慧。
出處與演變
- 最早來源:出自《周易·系辭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意為有才能者需隱忍,等待時機施展。
- 曆史用例:如《東周列國志》中描述齊昭王“養兵恤民,待時而動”;《三國志》中張範建議“擇所歸附,待時而動”。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相機而行、伺機而動、蓄勢待發。
- 反義詞:輕舉妄動、貿然行事、操之過急。
用法與例句
- 語法結構:偏正式成語,多作謂語,如“他選擇待時而動,暫不回應争議”。
- 適用場景:
- 商業決策:如企業等待市場時機推出新産品。
- 個人規劃:職業發展中選擇合適時機跳槽或創業。
文化意義
該成語體現了中國傳統智慧中的隱忍與謀略,常用于鼓勵理性判斷而非沖動行事。需注意,“待時而動”并非消極等待,而是積極準備、伺機發力。
如需更多典故或例句,可參考《東周列國志》《周易》等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待時而動,意思是根據時機而采取行動。它的拆分部首是"彳"和"日",筆畫數是6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是中國文化中的哲學思想之一。在繁體字中,待時而動的寫法是"待時而動"。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該詞可能會有些變化,但基本的思想和含義仍然保持不變。以下是一個例句:"我們要學會待時而動,抓住機會去追求自己的夢想。"
一些相關的組詞包括:待機、待命、待人接物等。 近義詞可以是靈活應變、因勢利導。 反義詞可能是固執己見、堅持不變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