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山鳌的意思、戴山鳌的詳細解釋
戴山鳌的解釋
傳說古代 渤海 之東有 岱輿 、 員峤 、 方壺 、 瀛洲 、 蓬萊 五座仙山,隨潮往來,漂流不定。天帝恐其流于西極,使巨鳌十五舉首而戴之,始峙而不動。其後 龍伯 之國有巨人,一舉釣去六鳌,于是 岱輿 、 員峤 二山流于北極,沉于6*大6*海。見《列子·湯問》。鰲,亦作“ 鼇 ”。 清 丘逢甲 《再疊前韻奉答仙屏中丞》之一:“無計消愁且買6*春,戴山鼇竟失三神。”亦省作“ 戴鰲 ”。 清 丘逢甲 《春盡夜次韻寄答實甫》之二:“戴鰲已嘆沉三島,嬉鳳安能陋九夷?”
詞語分解
- 戴的解釋 戴 à 加在頭、面、頸、手等處:戴帽子。披星戴月。戴圓履方。不共戴天。 尊奉,推崇,擁護:戴仰。愛戴。擁戴。感恩戴德。 姓。 摘 筆畫數:; 部首:戈;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戴山鳌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戴山鳌”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神話的典故性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來源信息綜合解釋如下:
一、詞語起源與神話背景
“戴山鳌”出自《列子·湯問》,描述了渤海之東的五座仙山(岱輿、員峤、方壺、瀛洲、蓬萊)漂浮不定,天帝派十五隻巨鳌用頭頂住山基使其穩固。後因龍伯國巨人釣走六鳌,導緻岱輿、員峤二山漂流沉沒。這一神話奠定了“鳌”作為背負神山靈獸的意象。
二、詞義解析
- 字面含義
“鳌”指神話中的巨型海龜,“戴山”即用頭頂住山,組合後表示背負神山的巨鳌。
- 比喻意義
- 象征重任:如清代丘逢甲詩中“戴山鳌竟失三神”,借指擔負重要責任的人或支柱性力量。
- 引申失落:神話中巨鳌被釣導緻山沉,後世文學中常暗喻失去依靠或支柱崩塌。
三、文學與曆史應用
該詞多見于詩文典故,例如:
- 清代丘逢甲《再疊前韻奉答仙屏中丞》:“無計消愁且買春,戴山鼇竟失三神”,表達對時局動蕩的感慨。
- 亦作“戴鳌”,作為簡寫形式出現在部分文獻中。
四、權威參考
主要依據《列子·湯問》及漢典等古籍注疏,文學用例可參考清代詩詞作品。低權威網頁中的解釋多為重複或簡化,建議以高權威來源為準。
網絡擴展解釋二
戴山鳌是一個由3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意思為“戴着山的鳌”。下面是關于戴山鳌的一些詳細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 戴山鳌的第一個字戴的部首是扌(手),第二個字山的部首是山,第三個字鳌的部首是魚。戴字共有5個筆畫,山字共有3個筆畫,鳌字共有20個筆畫。
來源: 戴山鳌這個詞語并無确切來源,而是通過組合這三個字形成的,用來形容某人胸懷寬廣,氣度非凡,如若是要找一個關聯詞,那麼“盛氣淩人”可能會是一個近似的詞彙。
繁體: 暫無關于戴山鳌的繁體寫法。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不同,但戴山鳌這個詞語是比較新的創造,沒有出現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之中。
例句:
1. 他的胸懷寬廣如戴山鳌般,能容天下之事。
2. 隻有像戴山鳌一樣氣度非凡的人,才能在逆境中傲然不屈。
組詞: 暫無關于戴山鳌的常用組詞。
近義詞: 盛氣淩人
反義詞: 和藹可親
希望這些信息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