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謀國家的大事。 明 文徵明 《五言絕句》之三:“籌國諸公在,吾何恥聖明。” 清 恽敬 《上座主戴蓮士先生書》:“為侍郎之日,有淵然籌國之言。”
“籌國”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使用特點可歸納如下:
“籌國”指謀劃或籌備國家事務,核心在于對國家大事的周密計劃和政策制定,強調治理國家需深思熟慮。
詞源與演變
原指古代官員對國家事務的策劃,如明代文徵明詩句“籌國諸公在,吾何恥聖明”即體現這一用法。清代恽敬的文獻中也提到“淵然籌國之言”,表明其長期用于描述高層決策者的謀略。
内涵擴展
除字面的“治國籌劃”外,還隱含責任擔當與戰略眼光,如“統籌兼顧”中的“籌”字,體現系統性規劃的意義。
部分文獻(如滬江詞典)将其歸類為“近現代較少使用的書面語”,但作為成語或典故仍可見于學術讨論或文學創作。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曆史出處,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籌國》是一個含義豐富的詞語,它指的是為國家的建設和發展做出充分的準備和安排。
段落2:拆分部首和筆畫:《籌國》的部首是⺮(竹字旁),總共包含13個筆畫。
段落3:來源:《籌國》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尚書·司馬》中,指的是君主通過謀劃和準備來籌備和建設國家。
段落4:繁體:《籌國》的繁體寫法為「籌國」。
段落5: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在《籌國》一詞中,「籌」字的上方有兩個豎點,「國」字的下方是一條橫線。
段落6:例句:他積極參與社區建設,為籌國盡心。
段落7:組詞:籌劃國計、籌備國事、籌資國家發展
段落8:近義詞:籌備國家、謀劃國計、籌劃國家
段落9:反義詞:草率國事、懈怠國家發展、忽視國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