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鼈肉羹。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羹臛法》:“作鼈臛法;鼈具完全煮,去甲藏,羊肉一斤、蔥三升、豉五合、粳米半合、薑五兩、木蘭一寸、酒一升,煮鼈、鹽苦酒、口調其味也。”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五》:“其太夫人喜鼈臛。”
"鼈臛"是古代中國的一種傳統菜肴,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鼈臛"指用鼈(甲魚)制作的肉羹,屬于羹湯類食物。其中:
曆史文獻記載
烹饪特點 該菜肴融合了鼈肉與羊肉的鮮味,通過複合調味(豉、木蘭皮增香,鹽醋提鮮)形成獨特風味,體現了古代葷食羹湯的精細烹饪技藝。
《鼈臛》(biē huò)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湯料或羹湯中加入清蒸或煎炸的鼈肉。
在飲食文化中,鼈臛通常被認為是一種滋補的美食。
《鼈臛》的拆分部首是鳥(鳥)和肉,分别屬于“鳥”和“月”部。
由鳥部的1畫和肉部的6畫組成,總共有7畫。
《鼈臛》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獻中。
在繁體字中,“鼈”字的寫法為“鱉”,“臛”字的寫法為“餼”。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
“鼈”字在古時候是以甲骨文和金文的形式出現,其寫法為象形,形狀更像是一隻鼈的樣子。
“臛”字則以篆書的形式習用,雖然寫法已有變化,但大體上仍然可辨認。
1. 去飯店嘗嘗他們的特色菜─鼈臛。 2. 在寒冷的冬天裡,喝一碗熱騰騰的鼈臛湯最暖心。
組詞:鼈肉、臛湯、臛子、餃子鼈、清蒸臛、臛料。
近義詞:鼈羹、鼈翅、鼈肉羹、鼈湯。
反義詞:清湯、鮮湯、花雕雞、糖醋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