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方〉
(2) [be very smooth (sleak,glossy)]∶非常光滑
頭發梳得溜光
(3) [bare]∶光秃秃;一點不剩
山上的樹砍得溜光
(1).非常光滑。 楊朔 《海市》:“我正在 蓬萊閣 後拾一種被潮水沖得溜光滾圓的玑珠。” 草明 《乘風破浪》第二一章:“那小車很漂亮,隻在縫裡和槽脖子上抹了點鎂砂,餘下一色耐火磚,砌得溜光。”
(2).猶精光,一點不剩。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一部一:“今年 元茂 鬧胡子,家裡吃的、穿的、鋪的、蓋的,都搶個溜光。” 楊朔 《三千裡江山》頭:“ 日本 兇手因為無窮花是那舊王朝的國花,見了就砍,私自種的還治罪,于是遍地的無窮花差不多砍的溜光,都當柴火燒了。”
“溜光”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形容非常光滑
多用于描述物體表面光滑、平整的狀态。
表示“光秃秃”或“一點不剩”
強調事物被徹底清除或消耗殆盡。
在部分方言中,“溜光”還可表示:
3.迅速逃離或消失
指人或事物快速離開或消失不見。
若需進一步了解方言用法或例句,可參考權威詞典或文學作品。
溜光(liū guāng)這個詞在漢語中有多種含義,其中最常見的意思是指光滑、發亮。例如,我們在描述一個物體表面光滑而亮麗時,可以說它溜光。
溜光的部首為水(shuǐ),筆畫數為13。
溜光在古代漢語中是由兩個字組成的詞語,即溜和光。溜表示快速或順暢地移動,光表示光亮。這個詞語傳承至今,并且在繁體字中保留了相同的意思與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會與現在有所不同。據說以前的人們在寫溜光時,溜的上半部分可能是由兩個又相連的「⺌」來表示,而下半部分仍然是現行的「八」。光的寫法基本上與現在相同。
1. 這塊石頭溜光,看起來非常漂亮。
2. 他用抛光機将木制家具溜光。
組詞:溜達(liū dá)、溜索(liū suǒ)、溜冰(liū bīng)
近義詞:光滑、發亮
反義詞:粗糙、暗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