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說中食之不饑的草。語本《山海經·南山經》:“其首曰 招搖之山 ……有草焉,其狀如韭而青華,其名曰祝餘,食之不飢。”《骈雅·釋草》:“祝餘,療飢草也。”
“療饑草”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如需進一步探究神話細節,可參考《山海經》原文或相關古籍研究。
《療饑草》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那些能夠解除饑餓痛苦的植物。它源自于中國古代的故事和文化,代表着希望和生命力。這個成語也常用來比喻救急解困的人或物。
根據成語的構成,我們可以将《療饑草》拆分為以下部首和筆畫:
《療饑草》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後漢書·孝元天子傳》中的一段故事。故事講述了劉宏即位為帝後,為了拯救饑民而親自下田勞作。劉宏的母親看到兒子為民衆付出,十分擔心,擔心兒子疲勞過度。于是她種下一些草,名為《療饑草》,希望這些草能夠幫助兒子緩解疲勞,驅散饑餓的痛苦。這個故事成為了後來《療饑草》成語的來源。
《療饑草》的繁體寫法為「療饑草」。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和書寫方式與現在有所不同。雖然《療饑草》這個成語的意思沒有變化,但是它的古代漢字寫法為「療飢草」。
1. 他是我在困境中的《療饑草》,幫助我度過了最難的時刻。
2. 這家慈善機構提供食物和教育,是窮人們的真正《療饑草》。
3. 在這片旱地上升起的《療饑草》,讓饑民們重獲盼望。
《療饑草》常常是作為一個整體成語出現,不常進行組詞。
近義詞有:救急草、挽救之草
反義詞有:無助之草、無望之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