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梁山濼 ”。湖泊名。在今 山東省 東平 、 郓城 等縣間, 梁山 腳下。本系古 大野澤 的一部分, 五代 時澤面北徙,環 梁山 成巨泊,始稱 梁山泊 。 北宋 時, 黃河 潰決之水彙入, 熙甯 以後周圍達八百裡。常為農民起義軍的根據地, 宋江 等曾結寨于此,後演為《水浒傳》等長篇小說故事。《宣和遺事》前集:“ 宋江 為此,隻得帶領得 朱同 、 雷橫 并 李逵 、 戴宗 、 李海 等九人,直奔 梁山濼 上,尋那哥哥 晁蓋 。”《水浒傳》引首:“ 水滸寨 中屯節俠, 梁山泊 内聚英雄。”京劇《烏龍院》:“這 梁山泊 四下方圓八百裡,縱橫河港一千條,地勢險要。”參閱《餘嘉錫論學雜著·宋江三十六人考實·梁山泺》。
梁山泊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兼具地理和文學雙重意義的名詞,其解釋需結合曆史、地理和文學背景:
“梁山泊”中的“泊”指天然形成的水域或湖泊。該地名位于今山東省東平、郇城、梁山等縣交界處,原為古大野澤的一部分。五代時期因黃河改道形成大規模水域,北宋時因黃河潰決進一步擴大,周圍達八百裡,呈現水網密布的地理特征。
“梁山”得名于漢代梁孝王狩獵于此,“泊”特指該地因黃河泛濫形成的特殊水域環境。名稱整體反映了“山環水繞”的地理特征。
現代考古發現,古梁山泊遺存水域包括東平湖和梁山縣濕地()。需注意區分曆史真實起義與文學創作,《宋史》等正史僅簡略提及宋江事迹,而《水浒傳》的傳播使梁山泊成為反抗精神的象征符號。
《梁山泊》是中國古代文學名著《水浒傳》中的一個重要地名,指的是水浒英雄集結的山泊地帶。這個地方位于梁山縣(今山東省濟甯市兖州區),因此被稱為梁山泊。
《梁山泊》的拆分部首為木(mù)和氵(三點水)(shuǐ),其中木表示“樹木”,氵表示“水”。根據拆分,它的筆畫總數為16畫。
《梁山泊》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水浒傳》。在這部小說中,梁山泊是水浒英雄群集、聚集反抗統治者的地方。這個詞後來也被廣泛用來形容人們聚集在一起,特别是指聚集在某個特定地點。
《梁山泊》的繁體字為梁山泊,字形沒有太大變化。
古代漢字寫法多有變化,《梁山泊》也不例外。在古時候,梁山泊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比如在《水浒傳》的古抄本中,梁字的寫法有時會做些手法上的變化,形狀可能稍微有所差異,但總體意思是相同的。
1. 《水浒傳》中,梁山泊是水浒英雄的集結地。
2. 當時人們紛紛湧向梁山泊,希望能夠加入英雄們的隊伍。
1. 梁山:指梁山泊的山區。
2. 泊岸:指停泊的岸邊。
3. 桃園三結義:《水浒傳》中梁山泊上的三英義結金蘭。
近義詞:山寨、賊寨、聚義廳。
反義詞:平靜的湖泊、安甯的山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