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 代對兵丁和級節的合稱。 宋 蘇轼 《論高麗進奉狀》:“臣已指揮本州送 承天寺 安下,選差職員二人、兵級十人,常切照管,不許出入接客。”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大内前州橋東街巷》:“街西 保康門 瓦子,東去沿城皆客店,南方官員、商賈、兵級,皆於此安泊。” 宋 吳自牧 《夢粱錄·後戚府》:“每四孟祭享,官給以禦廚兵治祭饌,太常寺差奉常官行贊相禮,仍差主管官影堂使臣及兵級守之,以子孫世領祠事。”
“兵級”是宋代文獻中出現的特定曆史詞彙,其含義和用法需結合曆史背景及文獻記載來理解。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兵級”指宋代對兵丁(普通士兵)和級節(基層軍官或軍吏)的合稱,主要用于描述軍隊中的基層人員組合。
職能與使用場景
宋代文獻中,“兵級”常出現在人員調配、治安管理等場景。例如:
社會地位
從《夢粱錄》中“兵級守之(影堂)”的記載看,兵級可能屬于軍隊中的底層執行者,負責具體事務性工作。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兵級”引申為“軍隊職級”或“事物等級”,但此說法缺乏宋代文獻直接支持,可能是基于字面的現代延伸義,需注意與曆史用法的區别。
“兵級”是宋代特有的軍事術語,特指士兵與基層軍官的組合,常見于人員配置、治安管理等記載。研究時需結合原始文獻,避免與現代概念混淆。
兵級是一個中文詞彙,由兩個字組成,其中兵是第一個字,級是第二個字。
部首和筆畫:兵字的部首是兒,它由八畫組成;級字的部首是人,它由二十一畫組成。
來源:兵級這個詞來源于軍事領域,用于描述軍隊中不同層次的級别或等級。兵級通常用來表示将士在軍隊中的職務、地位或軍銜等。
繁體:在繁體字中,兵字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級字的寫法為級。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中,兵字的寫法較為變化,常見的古代寫法有:“八一刀兵”、“丁丁臧”等。級字的古代寫法為“階”。
例句:他在軍隊中擔任了三年的兵級,榮升為上尉。
組詞:兵種、兵士、級别、軍級、校級等。
近義詞:軍等、職級、軍階。
反義詞:将級、幹部、指揮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