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平禦覽》卷三七七引《春秋演孔圖》:“ 孔子 長十尺,大九圍,坐如蹲龍,立如牽牛,就之如昴,望之如鬥。”後因以“龍蹲”指 孔子 。 唐 駱賓王 《螢火賦》:“夫類同而心異者, 龍蹲 歸而 宋 樹伐,質殊而聲合者,魚形出而吳石鳴。” 陳熙晉 注引 王應麟 《困學記聞·評文》:“ 龍蹲 ,謂 孔子 。”
“龍蹲”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兩種主要解釋:
該詞最早出自《太平禦覽》引用的《春秋演孔圖》,描述孔子身形特征為"坐如蹲龍",後成為孔子的代稱。唐代駱賓王在《螢火賦》中曾用此典故,如"龍蹲歸而宋樹伐",陳熙晉注引王應麟《困學記聞》明确指出"龍蹲謂孔子"。
作為成語使用時:
在武術領域(如大字樁功法)中,"龍蹲"特指調整腰椎姿勢的技法:通過命門後吸使腰椎由自然彎曲變為反向彎曲,形成類似弓弦的彈性結構。
注: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多用于第一層含義,現代使用則更側重引申義。
《龍蹲》這個詞是指龍的姿态,即龍盤踞在地上的樣子,身體蜷曲,四肢蹲立。它常用來形容人或物體的姿态或形态。
《龍蹲》這個詞的部首是龍字旁(龍)和足字旁(足),總計11個筆畫。
《龍蹲》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龍,是中國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在繁體字中,該詞為「龍蹲」。
在古時候,「龍蹲」這個詞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但基本上仍然保持龍字旁和足字旁的組合。
1. 他跪在地上,龍蹲似的,顯得極為恭敬。
2. 這個雕塑以龍蹲的姿态栩栩如生。
1. 龍蹲姿态
2. 蹲伏如龍
3. 龍蹲雕像
1. 龍卧:指龍平躺在地上的姿态。
2. 龍盤:指龍彎曲身體盤卧在地上的姿态。
1. 龍飛:指龍展翅飛翔的姿态。
2. 龍立:指龍挺立站立的姿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