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壟斷。龍,通“ 壟 ”。本指獨立的高地。引申為獨占其利。《孟子·公孫丑下》:“人亦孰不欲富貴?而獨於富貴之中有私龍斷焉……有賤丈夫焉,必求龍斷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 趙岐 注:“龍斷,謂堁斷而高者也;左右占視,望見市中有利,罔羅而取之。” 清 夏燮 《中西紀事·通番之始》:“ 大西洋 人,後至而思龍斷焉。” 清 黃遵憲 《番客篇》:“龍斷兼贋鼎,巧奪等劫掠。”
“龍斷”是“壟斷”的古體寫法,屬于通假字現象。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龍”通“壟”,原指獨立的高地()。古代商人常占據高地觀察市場動向,後引申為獨占利益的行為,即現代“壟斷”之意。
詞源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孟子·公孫丑下》:“有賤丈夫焉,必求龍斷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 漢代趙岐注釋“龍斷”為“堁斷而高者”,指商人占據高地操縱市場。
古籍例證
清代文獻如《中西紀事》《番客篇》中仍沿用“龍斷”表示獨占利益,例如“大西洋人,後至而思龍斷焉”()。
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統一規範為“壟斷”,指通過獨占資源或權力排除競争的行為()。
注意事項
需注意“龍斷”與神話中的“龍”無直接關聯,其核心含義始終圍繞“獨占性控制”()。
《龍斷》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龍的斷頭。也可以引申為指失去領導或核心人物,導緻事業或團隊無法繼續運作。
《龍斷》的拆分部首是龍(二點水)和斷(短邊)。整個成語共有14個筆畫。
《龍斷》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詩經·鄘風·黃鳥》中的一句詩:“龍斷可畏,下民繇畏。”意思是說龍的斷首令人可畏,百姓們也因此感到畏懼。後來,這個成語被引申為失去核心人物或領導者的意思。
《龍斷》的繁體字是「龍斷」。
古代漢字的寫法略有不同,古漢字《龍斷》的寫法為「龍斷」。
他是我們團隊的核心人物,一旦他離開,整個團隊就如同龍斷,無法運作。
- 龍行虎步:形容威風凜凜的樣子。 - 龍騰虎躍:形容充滿活力和生氣勃勃的樣子。
簡化成語:斷頭,失去核心。
團結合作,領導在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