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衰弱,關節或肌肉疼痛、麻木。 宋 曾鞏 《上歐陽舍人書》:“苟有為,猶膏肓之不治,譬癃痹之老也。”
"癃痹"是一個中醫術語,結合搜索結果中的高權威性資料解釋如下:
指身體衰弱,伴隨關節或肌肉疼痛、麻木的病理狀态。該詞最早見于宋代曾鞏《上歐陽舍人書》:“苟有為,猶膏肓之不治,譬癃痹之老也”,用膏肓之疾與老年癃痹類比難以治愈的病症。
需與發音相近的"尪痹"(wāng bì)區别:後者特指類風濕性關節炎,表現為小關節腫脹變形、晨僵等,屬于現代中醫對特定關節疾病的分型。
建議在中醫文獻中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該詞,若涉及關節變形等症狀時需考慮是否為"尪痹"。
《癃痹》是一個漢語詞彙,形容雙腿失去知覺、不能行走的病症,也可用來比喻精神或者思維的遲鈍。
《癃痹》的部首是白(bái)。
《癃》的拆分部首是疒(疔),總共有10個筆畫。
《痹》的拆分部首是疒(疔),總共有10個筆畫。
《癃痹》一詞來源于《爾雅·釋疾》。古代人們認為雙腿失去知覺或行走困難的症狀如同痹(bì)一般,因此形容這種症狀為癃痹。
《癃痹》的繁體字為「癆痹」。
古時候,《癃痹》可以寫作「癃痺」。
1. 他的雙腿癃痹,隻能坐在輪椅上移動。
2. 憂慮和焦慮使他的思維癃痹,無法做出明智的決策。
癃痹的組詞有:
- 病癃(病态的癃痹)
- 腳癃(雙腿失去知覺的癃痹)
癃痹的近義詞包括:
-偏癱(一側肢體功能完全或部分喪失)
-截癱(身體局部或全部喪失活動力)
癃痹的反義詞為健康(身體狀态正常,不受疾病或不適的困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