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面時進獻的禮物。《國語·周語中》“ 子家 奔 齊 ” 三國 吳 韋昭 注:“諸侯、大夫以君命使出,出必有禮贄,私覿之事,以通情結好,吉兇相告。”
“禮贽”是由“禮”和“贽”組成的複合詞,需結合兩部分含義來理解:
本義解析
禮制中的等級體現 據《說文解字》及先秦文獻記載,不同身份者所用“贽”有明确區分:
功能與演變 “贽”最初是身份憑證,後演變為表達敬意的象征物。如《左傳》載“交贽往來”,說明其作為外交禮儀的功能。漢代後逐漸簡化為“贽敬”,特指拜師禮金。
常見相關詞彙
讀音注意:常被誤讀為zhí,實際标準讀音為zhì。
《禮贽》一詞可以指禮物或者貢品。禮物是人們在重要場合或特殊日子中互相贈送,表達祝福和感激之情的物品。貢品則是以表達對尊貴人物或上級的敬意而奉獻的物品。
《禮贽》的部首是貝(貝字旁),拆分後的筆畫數是15畫。
《禮贽》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人們重視禮節和儀式,互相贈送禮物是一種常見的行為。因此,這個詞逐漸形成了禮物和貢品的意義。
繁體字中,「贽」字是現代簡體字「贽」的繁體版本。
在古代,「贽」字的寫法也有所不同。較古老的寫法中,「贽」字的上方是「耳」字旁(意為耳朵),下方是「寺」字旁(意為寺廟)。這種寫法強調了禮物作為一種宗教信仰和祭祀的重要表達方式。
1. 他贈送了一份珍貴的畫作作為生日禮贽。
2. 外交官們經常攜帶大使館的貢品前往目标國家,以示尊敬。
1. 贽見:求見對方并獻上禮物以示敬意。
2. 贽誤:因為贈禮而耽誤其他事項。
1. 禮物:指人們贈送給他人以表達祝福或感謝的物品。
2. 貢品:指奉獻給尊貴或上級以示敬意的物品。
1. 拒贽:指拒絕接受或拒絕贈送禮物。
2. 拒絕:不願意或不接受某物或某種行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