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折連綿貌。《文選·張衡<西京賦>》:“既乃珍臺蹇産以極壯,墱道邐倚以正東。” 薛綜 注:“邐倚,一高一下,一屈一直也。” 呂向 注:“邐倚,長遠之貌。”
“逦倚”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拼音:lǐ yǐ
含義:形容曲折連綿的樣貌。例如《文選·張衡<西京賦>》中“墱道邐倚以正東”一句,即用此詞描繪道路蜿蜒延伸的景象。
多用于古代文學作品中描述山川、建築或道路的連綿曲折形态,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相關成語(如“禍福倚伏”),可參考古籍原文或權威詞典。
《逦倚》(lǐ yǐ)是一個漢字詞語,形容行走時身體狀态柔軟、輕盈而有韻律感,也可以形容植物的生長方式有倚靠而不直立的特點。逦倚還可以形容某些觀點或論述的文字安排和叙述方式自由流暢。
逦(lǐ)的部首是辶,它的總筆畫數是17,其中包括「」17畫。
倚(yǐ)的部首是亻,它的總筆畫數是10,其中包括「人」2畫和「丆」8畫。
《逦倚》這個詞源于古代文獻,最早出現在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中:“鴻過九南如逦倚,情隨風曉似離群。”
在繁體字書寫中,逦倚的字形保持不變。
古代漢字書寫方式對于每個字的筆畫順序和形态都有所不同,因此古時候寫逦倚的漢字形态有所變化。
1. 他的行走姿态逦倚如行雲流水。
2. 藤蔓逦倚樹幹,仿佛是大自然相互依存的美好象征。
3. 小說中的描寫逦倚而不拘一格,故事情節自由流動。
組詞:逦迤(lí yí)、倚天長劍(yǐ tiān cháng jiàn)、倚蘭(yǐ lán)
近義詞:曲線婉轉、倚靠、柔韌
反義詞:筆直、堅挺、僵硬
逦倚一詞形容行走輕盈柔軟、身體和植物倚靠的姿态、文字叙述自由流暢。逦和倚分别由17和10個筆畫組成,分别以辶和亻為部首。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唐代文獻中,現在既有簡體字又有繁體字形态。在古代漢字書寫中,逦倚的字形有所變化。組詞中有逦迤、倚天長劍、倚蘭等,近義詞有曲線婉轉、倚靠、柔韌,反義詞有筆直、堅挺、僵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