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放佚。 漢 賈誼 《論定制度興禮樂疏》:“ 漢 承 秦 之敗俗,廢禮儀,捐廉恥,今其甚者殺父兄,盜者取廟器,而大臣特以簿書不報期會為故,至於風俗流溢,恬而不怪,以為是適然耳。”
(2).漫溢;流出。《隋書·天文志上》:“客星若水火守犯之,百川流溢。” 郭沫若 《行路難》:“我每天偕着妻兒在附近的岩間水涯散步, 晉 唐 詩人的詞句不知不覺地要從我口中流溢出來。”
“流溢”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根據不同語境分為以下幾層解釋:
基本義:液體或物質的滿溢
指液體、香氣等因充滿而自然流出或漫溢。例如:
抽象引申義:情感、才華等的自然流露
現代用法中常比喻情感、文采等達到飽滿狀态時的展現,例如:
古文中的特殊含義:風俗或行為的失序
漢代賈誼在《論定制度興禮樂疏》中以“風俗流溢”描述社會風氣敗壞、失去約束的狀态,屬于曆史語境中的用法。
使用注意:現代語境下,“流溢”多用于積極場景,如自然景觀、藝術表達等;古義中的負面含義(如風俗敗壞)已較少使用。近義詞包括“漫溢”“流露”,反義詞可結合具體語境選擇。
流溢是指水流奔騰不息,泛指事物迅速、充沛地湧動或充斥。
《說文解字》将流溢的拆分部首歸屬于“水”字,表示與水相關或有水性質的意思,其筆畫數為13畫。
《流溢》一詞最早見于《楚辭·九歌·東籬》:“臣欲流溢于上下,思麗于神人。”其中上下指天地,表達了作者希望靈魂飛揚、情感奔湧的意願。
繁體字為「流溢」,保留了原本的寫法,并沒有産生較大的變化。
古時漢字是以甲骨文為起源的,最早的寫法為象形。由于《說文解字》的記載,推測古時寫作「流溢」的方式如下:
流:從水旁邊的口字旁演變而來,表示水流動。
溢:從水旁邊的象形演變而來,表示盛滿、溢出。
1. 暴雨過後,河水迅猛地流溢着,幾乎将附近的村莊都淹沒了。
2. 他内心的喜悅感情迫不及待地流溢出來,無法掩飾。
1. 流光:指光線隨着物體運動而流動。
2. 溢美:形容美好事物或好感的表達超出尋常。
3. 滔滔不絕:形容話語源源不斷,像水流一樣滔滔不絕。
湧動、澎湃、洶湧、奔騰、翻滾
幹涸、枯竭、停滞、清淡、蕭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