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篆書的一種。 晉 衛瓘 作。因形如柳葉,故名。 明 陶宗儀 《書史會要·秦·李斯》:“自﹝小篆﹞後又别為八,曰鼎小篆,曰薤葉篆,曰垂露篆,曰懸針篆,曰纓絡篆,曰柳葉篆,曰翦刀篆,曰外國胡書,此皆小篆之異體也。” 明 陶宗儀 《書史會要·晉·衛瓘》:“ 衛瓘 ,字 伯玉 , 魏 尚書僕射 覬 之子,官至司空太保,謚曰 成性 ,貞靜有名理,以隸草名當世……曰藁草,曰柳葉篆,皆 瓘 所作。”
柳葉篆是中國古代篆書的一種變體,其名稱來源于字形如柳葉般細長柔美的特征。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與起源
柳葉篆由晉代書法家衛瓘所創,屬于篆書的異體形式。其筆畫形态模仿柳葉的纖細與弧度,故得此名。
藝術特點
該字體用筆輕盈飄逸,線條兩端尖銳、中部略寬,形似柳葉自然舒展的輪廓。明代陶宗儀在《書史會要》中将其與小篆的其他變體(如垂露篆、懸針篆等)并列,突顯其獨特的裝飾性。
曆史記載與評價
衛瓘出身書法世家,擅長隸書和草書,柳葉篆是其創新成果之一。宋代張世南的《遊宦紀聞》也提到其“筆勢如柳葉而不失篆意”,說明其既具象形美感,又保留了篆書的基本結構。
應用與影響
曆史上,柳葉篆多用于诰命、敕命等官方文書的書寫,尤其在清代宮廷文書中有所體現。盡管實用性較弱,但其藝術價值在書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書法作品或曆史文獻中的實例,可參考《書史會要》等古籍記載。
柳葉篆是指一種漢字字體,也稱為柳體篆書。它是一種具有特殊風格的篆刻字,多用于書法和印章雕刻中。
柳葉篆的部首是木,并且有8個筆畫。
柳葉篆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漢朝末年。據說當時有位名叫柳公綽的文人,在篆刻中創造了這種字體,因此得名為柳葉篆。
柳葉篆的繁體字與簡體字相同,均為“柳葉篆”。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而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柳葉篆”的字形和現代有些差異,但整體風格和結構相似。
柳葉篆是中國傳統書法中的重要字體,被廣泛應用于篆刻藝術和印章制作。
柳葉、柳體、篆書、篆刻
柳葉篆的近義詞包括柳篆、柳體篆、柳體書等。
柳葉篆沒有明顯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