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ossip;rumor] 廣為流傳而無根據或來源的說法
久不相見,聞流言不信。——《禮記·儒行》
散布流言
(1).散布沒有根據的話。《書·金縢》:“ 武王 既喪, 管叔 及其羣弟乃流言於國。”《三國演義》第六五回:“﹝ 楊松 ﹞遂使人流言雲:‘ 馬超 意欲奪 四川 ,自為 蜀 主,與父報仇,不肯臣於 漢中 。’” 景耀月 《古詩》:“黃鳥汝如知,九寓正流言。”
(2).沒有根據的話。多指背後議論、誣蔑或挑撥的話。《詩·大雅·蕩》:“流言以對,寇攘式内。” 朱熹 集傳:“流言,浮浪不根之言也。”《警世通言·拗相公飲恨半山堂》:“有庶兄 管叔 、 蔡叔 将謀不軌,心忌 周公 ,反布散流言,説 周公 欺侮幼主,不久篡位。” 丁玲 《在醫院中》五:“ 陸萍 像害了病似的幾天沒有出來,而醫院裡的流言卻四處飛。”
(3).衆人流傳的話。《禮記·儒行》:“過言不再,流言不極。” 孔穎達 疏:“若聞流傳之言,不窮其根本所從出處也。”《後漢書·馬援傳》:“ 隗嚣 與 援 共卧起,問以東方流言乃京師得失。”
“流言”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含義的詞語,綜合權威資料可總結如下:
一、基本定義 指沒有根據的言論或消息,多涉及背後議論、誣蔑或挑撥的内容。其核心特征包括:
二、傳播特點
三、曆史溯源 最早見于《禮記·儒行》"久不相見,聞流言不信",《史記》中"流言蜚語"作為成語正式定型,特指惡意中傷的謠言。
四、注意事項 需與"謠言"區分:流言包含無意傳播的失真信息,而謠言更強調主觀惡意捏造。建議在信息接收時通過正規渠道查證,避免輕信非官方傳播内容。
流言是指沒有确鑿事實依據而傳播的消息、言論。它經常通過口耳相傳,迅速擴散,引起大量人的關注和讨論。
流言的部首是水字旁,其拆分為氵(三點水)+ 言(言字的左半部分)。它總共有11個筆畫。
流言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鄘風》:“載馳載驅,複駭弩兮,少女如雲,流言所過,棄也哀兮!” 這句詩中的“流言”是指人們對少女議論紛紛的傳言。
繁體字的“流言”為「流言」。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流言與現代寫法相差不大,并未有較大變化。
他們散布的流言使得許多人誤解了真相。
請不要相信任何流言,要通過正規渠道了解事實。
謠言、流言蜚語、謠傳
謠言、謠傳、八卦
真相、事實、真實信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