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賔辟”。征辟,征召。 唐 張說 《貞節君碣》:“養徒閭裡,不應賔辟。”
“賓辟”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基本釋義
“賓辟”讀作bīn pì,意為征召、征辟,指古代君主或官府選拔人才的方式。其中“賓”指賓客(被邀請者),“辟”在此處引申為征召(如“辟舉”即舉薦授官)。
詞源與用法
曆史背景
漢代實行“征辟制”,由中央或地方長官直接征聘人才為官,“賓辟”即指這一制度中的征召行為,常見于對隱士或賢才的舉薦。
現代應用
該詞現已罕用,主要出現在古籍或曆史研究中,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指向的選拔機制。
“賓辟”是古代人才選拔的術語,強調以禮征召賢能,反映了傳統官僚體系中的舉薦文化。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等高權威性辭書。
賓辟(bīn bì)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宀”和“辟”兩個部首組成。
賓辟的拆分部首:宀(宀為“寶蓋頭”部首)和辟(辟為“辟分割”部首)。
賓辟的部首和筆畫:宀(寶蓋頭部首,2畫)和辟(辟分割部首,10畫)。
賓辟這個詞彙的來源相當古老,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它主要用來形容人們的言行舉止符合禮節或法度。
賓辟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賓辟的形狀可能略有不同,但整體結構和基本意義與現代漢字保持一緻。
例句:他在公衆場合總是賓辟舉止,給人留下了極好的印象。
賓辟沒有明确的近義詞,但可以與諸如“規矩”、“守禮”等詞彙互相替換。
賓辟的反義詞可以是“放肆”、“無禮”等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