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條細長下垂如線,故名。 南朝 梁 範雲 《送别》詩:“東風柳線長,送郎上河梁。” 唐 孟郊 《春日有感》詩:“風吹柳線垂,一枝連一枝。” 元 鄭光祖 《塞鴻秋》曲:“雨餘梨雪開香玉,風和柳線搖新緑,日融桃錦堆紅樹。”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傳歌》:“你看梅錢已落,柳線才黃,軟軟濃濃,一院春色。”參見“ 柳絲 ”。
“柳線”是一個漢語詞彙,常用于詩詞或文學描寫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柳線指柳樹的枝條細長下垂,形如絲線。該詞通過比喻手法,将柳條柔軟垂落的形态與“線”的纖細特征結合,突出其輕盈、柔美的意象。
文學起源:
最早見于南朝梁詩人範雲的《送别》:“東風柳線長,送郎上河梁”,以柳線寄托離别之情。
唐代孟郊《春日有感》中“風吹柳線垂,一枝連一枝”,則用“柳線”描繪春景的動态美感。
象征意義:
如需更完整的古詩引用或曆史文獻,可參考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或古典詩詞集。
《柳線》是指一種細長的線,通常由柳樹的枝條細細地剝下的外皮制成。這種線質地柔軟而韌性強,常用于編制或縫制細密的物品,如柳編、繡品等。
《柳線》的拆分部首是木,表示與植物有關。它的總筆畫數為9。
柳線的來源是由柳樹的枝條經過處理制成的細線。柳樹是一種常見的樹木,其枝條柔軟,適合用于制作線。
柳線的繁體字為「柳線」,繁體字中的「線」表示線的意思,與簡體字的意思相同。
在古時候,「柳線」的寫法和現代基本相同,沒有明顯的區别。
1. 她用柳線細心地編制了一朵精美的柳花。
2. 這幅繡品上的花紋都是用柳線繡出來的,非常精緻。
柳編、柳葉、柳樹、柳條、柳絮
細線、絲線、絲線、麻線
粗繩、粗線、粗線、粗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