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垂柳枝條細長如絲,因以為稱。 唐 白居易 《楊柳枝詞》之八:“人言柳葉似愁眉,更有愁腸似柳絲。” 宋 楊萬裡 《過臨平蓮蕩》詩之四:“想得薰風端午後,荷花世界柳絲鄉。” 元 曹德 《清江引》曲:“長門柳絲千萬結,風起花如雪。”《紅樓夢》第二七回:“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 田漢 《四季歌》:“夏季到來柳絲長,大姑娘漂泊到 長江 。”
關于“柳絲”的詳細解釋如下:
柳絲指垂柳細長的枝條,因形如絲線而得名。其名稱來源于“柳”樹與“絲”的形态結合,形容枝條柔軟、隨風搖曳的特點。
古人折柳贈别,因“柳”諧音“留”,柳絲承載惜别之情。這一習俗在詩詞中反複出現,強化了柳絲的文化象征意義。
以上内容綜合多個權威來源,涵蓋詞義、文學意象及文化背景。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柳絲》是一個詞語,它的意思是指柳樹枝條上的細長而柔軟的枝葉,形狀像絲線一樣的柳枝。柳絲因其輕盈而柔軟的特性,常被用來比喻某些柔軟細長的物體。
《柳絲》這個詞是由柳字的“木”部和“絲”字的“纟”部組成。柳字的拼音為“liǔ”,共有八畫;絲字的拼音為“sī”,共有六畫。
《柳絲》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見于《漢書·藝文志》。在繁體字中,柳絲的寫法為「柳絲」。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柳字的形狀稍有些不同,寫作「柳」字時,其下部并未呈現“木”部的形态,而是像一個無翅的小鳥。絲字則寫作「絲」,與現代的「絲」字略有差異。
1. 風吹過,柳絲輕輕搖曳。
2. 水中倒映着垂柳,像一縷縷細細的柳絲。
組詞:柳絲繩、柳絲帽、柳絲裙
近義詞:細長的葉子、柔軟枝條
反義詞:粗短的葉子、硬硬的枝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