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lazed tile] 一種綠色或金黃色發光的瓦,内用粘土、外用琉璃燒制。宮殿或廟宇等建築物中常見
内層用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燒制成的瓦。形狀和普通瓦相似而略長,外部多呈綠色或金黃色,鮮豔發光,多用來修蓋宮殿等。 後蜀 歐陽炯 《題景煥畫應天寺壁天王歌》:“我聞天王分理四天下,水晶宮殿琉璃瓦。” 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瓦》:“其制為琉璃瓦者,或為闆片,或為宛峝,以圓竹與斫木為模,逐片成造,其土必取於 太平府 造成,先裝入琉璃窰内,每柴五千斤燒瓦百片。取出,成色以無名異、棕櫚毛等煎汁塗染成緑黛;赭石、松香、蒲草等染成黃。再入别窰,減殺薪火,逼成琉璃寶色。” 老舍 《四世同堂》四七:“陽光已把 護國寺 大殿上的殘破的琉璃瓦照亮,一閃一閃的發着光。”
琉璃瓦是中國傳統建築中一種表面施釉的瓦材,具有獨特的文化内涵和工藝特征。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琉璃瓦是以優質粘土為原料,經塑形、高溫燒制(1000℃以上),并在表面施以鉛釉的瓦材。其釉色包含黃、綠、藍、紫、黑等多種顔色,尤以金黃、翠綠、碧藍最為典型。
不同釉色代表等級差異:
主要用于宮殿、廟宇、陵寝等禮制建築,現代延伸至仿古建築、園林景觀等。典型應用案例包括故宮琉璃黃瓦屋頂、九龍壁彩色琉璃構件等。
(注:以上信息綜合了漢典、搜狗百科、古建築研究等權威來源,完整内容可查閱相關文獻)
琉璃瓦是一種用琉璃制作的瓦片,常用于古代建築。它具有色彩鮮豔、質地堅硬的特點,被廣泛應用于古代宮廷、府邸和寺廟的屋頂裝飾。
琉璃瓦的拆分部首是玉(王字旁)和瓦(瓦字底),分别代表了寶貴的材料和瓦片的形狀。它的總筆畫數為13劃。
琉璃瓦一詞最早出現在《儀禮·玉器》一書中,是古代人們對琉璃制瓦的稱呼。在繁體字中,琉璃瓦被寫作「琉璃瓦」。
在古代,琉璃瓦的寫法有所不同,字形結構也有所變化。古時候将其寫作「琉 㼑 瓦」,其中「㼑」是象形字,表示琉璃的形狀。
1. 漢代宮殿上的琉璃瓦色彩斑斓,令人贊歎不已。
2. 現代仿古建築中,常使用琉璃瓦來營造古典風格。
琉璃瓦的相關詞彙有:琉璃、磚瓦、屋頂、建築、裝飾等。
琉璃瓦的近義詞有:琉璃瓦片、琉璃屋頂。
琉璃瓦的反義詞可能是:普通瓦片、普通屋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