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吏的風範。《漢書·景帝紀》:“車騎從者不稱其官衣服,下吏出入閭巷亡吏體者……皆上丞相禦史請之。” 唐 劉長卿 《罷攝官後将還舊居留辭李侍禦》詩:“風謡傳吏體,雲物助兵威。”
“吏體”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吏體指官吏應具備的風範或規範,強調官員在言行、儀态等方面的标準。該詞最早見于《漢書·景帝紀》,唐代詩人劉長卿也在詩作中多次使用,如“風謠傳吏體,雲物助兵威”(《罷攝官後将還舊居留辭李侍禦》)。
基本含義
官吏需遵守的禮儀、作風,包括着裝、舉止、職責規範等。例如《漢書》提到官員若“車騎從者不稱其官衣服”或“出入闾巷亡(無)吏體”,需上報處理。
曆史用例
延伸語境
除字面意義外,也隱含對官場文化的概括,如袁宏道詩句“潘嶽功名薄,莊生吏體疏”,表達對仕途規範的反思。
“吏體”是古代對官吏職業規範的統稱,既包含外在禮儀,也涉及内在職責要求,常見于史書與文學作品中。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書》原文或劉長卿詩作注釋。
《吏體》是一個漢語詞彙,它指的是吏部的行文體例。吏部是中國古代的一個官職機構,負責管理官吏選拔、考核以及行政管理等事務。《吏體》指的就是該部門制定的行文規範和格式。
《吏體》包含兩個漢字,分别是“吏”和“體”。其中,“吏”是一個獨體字,部首是口,總筆畫數為6。而“體”則是一個複字,其部首是一,總筆畫數為7。
《吏體》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在古代社會中,官吏是國家行政機關的重要成員,他們在執行法律和管理社會事務的過程中必須遵循一定的規範和規則。因此,吏部作為管理官吏的機構,制定了一套行文規範,即《吏體》。
《吏體》的繁體字為「吏體」。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根據曆史文獻記載,古代的《吏體》寫作「履替」,指的是官吏臨危受命、接替職責的行為。
1. 官吏應當遵循《吏體》的規定,履行職責。
2. 學習《吏體》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古代官府的運作方式。
吏部、吏治、吏員、吏令
官方、行文規範、公文格式
自由書寫、隨意表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