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間的說法。 宋 蘇轼 《仇池筆記·日月蝕》:“ 梅聖俞 作《日蝕詩》,雲食日者三足烏也。此因俚説以寓意也。” 明 沉德符 《野獲編·果報·現報》:“今詈人有現世報之説,意為俚説耳,不知竟有其事。”
“俚說”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俚說(lǐ shuō)指民間流傳的非正式口頭表達,通常具有通俗性、地域性或群體性特點,用于傳遞特定文化内涵或生活經驗。它可能包含幽默、誇張、隱喻等表現方式,常見于特定社群或地方文化中。
非正式語言形式
俚說屬于非官方、非書面化的語言,多用于日常交流。例如宋代蘇轼提到,梅堯臣在《日蝕詩》中用“三足烏”比喻日食,便是借俚說表達寓意。
文化載體
它常反映特定群體的價值觀或社會現象。明代沈德符在《野獲編》中記載,民間用“現世報”這類俚說表達因果報應的觀念。
與俚語的區别
俚說更偏向“民間說法”,而俚語(lǐyǔ)是更廣泛的口語化詞彙,具有更強的地域性和生活化特征。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看(定義)、和6(曆史例證)、(與俚語對比)。
《俚說》是指民間常用的、不太正式的口語以及俗語。它是一種非正式的表達方式,用于平時的日常交流中。
《俚說》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亻(人)和言(讠),其中亻是左邊部分,言是右邊部分。根據字典顯示,《俚說》共有7個筆畫。
《俚說》一詞來源于漢語,最早出現在古代的文獻中。它是民間口語和俗語的總稱,形成于社會生活長期的沉澱和積累。
在繁體字中,《俚說》的寫法為「俚說」。
在古代漢字中,《俚說》的寫法稍有不同,分為兩個字:“俚”和“説”。其中,“俚”的字形由兩個部分組成,上面是人的意思,下面是“裡”的意思,表示近距離的人聚集。而“説”的字形由言的正字部分和舌旁組成,表示用嘴巴說出來。
以下是一些使用《俚說》的例句:
根據《俚說》這個詞的意思,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彙:
近義詞:方言、土語。
反義詞:正式語言、書面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