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救世濟物。 明 方孝孺 《與盧編修希魯書》:“幸以古人自勉,以利時及物為己任,俾孤陋者有所企效而取法焉。”
“利時及物”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lì shí jí wù,其核心含義是救世濟物,指通過行動拯救時世、幫助他人或造福社會。以下是詳細解釋:
文獻來源:
最早見于明代方孝孺的《與盧編修希魯書》:“幸以古人自勉,以利時及物為己任,俾孤陋者有所企效而取法焉。”
此句表明,作者鼓勵以古人為榜樣,将“利時及物”作為人生目标。
語法功能:
多作賓語、定語,用于書面語。例如:“他一生踐行利時及物的理念。”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背景或用法,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如、2、5)。
《利時及物》是一個漢語詞語,拆分部首為利(lì)和時(shí),共計11個筆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四書五經之一《論語》中的一句話:“子曰:‘利及物而不害,斯為仁矣。” 這句話意味着在利益他人的同時,避免傷害他人,才是真正的仁義之道。
“利時及物”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利時及物”,讀音和簡體字一緻,隻是書寫形式有所不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利的本義為給予利益,時的本義為合適的時間,及的本義為達到。這個詞通過“及物”的方式,強調了利益時機的重要性,并倡導在追求利益的過程中互惠互利,避免傷害他人。
以下是一個例句,展示了《利時及物》的用法:
他很懂得《利時及物》,在商場競争激烈的情況下,他能準确把握時機,既能實現自己的利益,又能盡量避免對其他商家造成傷害。
在漢語中,有一些與《利時及物》有關的組詞,例如:“時機”、“利益”、“互惠”等等。這些詞語都與追求自身利益以及與他人之間互相關照息息相關。
與《利時及物》近義詞包括:“善待他人”、“互利互惠”、“尊重他人”等。而與其反義詞可以是:“傷害他人”、“隻顧自己利益”、“損害他人權益”等,這些詞語體現了與《利時及物》相反的道德原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