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樹立碑石。《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八年, 始皇 東行郡縣,上 鄒嶧山 ,立石。” 唐 杜甫 《石筍行》:“恐是昔時卿相墓,立石為表今仍存。”《新唐書·張仲武傳》:“ 仲武 表請立石以紀聖功,帝詔 德裕 為銘,揭碑 盧龍 ,以告後世。”
“立石”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樹立碑石,常見于曆史文獻或紀念性場景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立石”指豎立石碑的行為,通常用于記載重要事件、功績或紀念人物。例如《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上鄒嶧山,立石。”。唐代杜甫在《石筍行》中也提到“立石為表今仍存”,說明石碑作為标記或紀念物的功能。
如今“立石”多出現在考古、曆史研究或地名中,例如杭州的“大井巷”因明代徐本立石刻“吳山第一泉”得名。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案例,可參考《史記》《新唐書》等史料,或查閱地方志中相關記載。
《立石》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立和石。其中,立的本義是指站立、豎立,表示物體直立的狀态;石則指石頭、岩石。
拆分部首和筆畫:立的部首是立字旁,石的部首是石字旁。立的筆畫數為五畫,石的筆畫數為石字旁的七畫。
來源:《立石》一詞最初的引申意義是指用石頭豎立的标記,常用于墓碑、裡程碑等。後來逐漸引申為指石碑、石像等與石有關的立起來的事物。
繁體:在繁體字中,立石的寫法和簡體字一樣,沒有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說文解字》記載,古時候的漢字,在一些碑刻、書法作品中,立的上部會寫成“亍”字形狀,下部仍然是一線,石的形狀也有所變化。不過,這些變化在現代的漢字中已不存在。
例句:他在墓碑旁立石紀念。這座公園裡的立石雕塑非常漂亮。
組詞:石頭、岩石、石碑、石像、石頭路、石材。
近義詞:石柱、石塔、石碑、石塊。
反義詞:倒石、卧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