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國君賜臣下進食的一種禮遇。《國語·晉語七》:“反役,與之禮食。” 韋昭 注:“禮食,公食大夫之禮。”《儀禮·士相見禮》“若君賜之食,則君祭先飯,徧嘗膳,飲而俟,君命之食,然後食” 漢 鄭玄 注:“臣先飯,示為君嘗食也。此謂君與之禮食。” 賈公彥 疏:“君與臣小小禮食,法仍非正禮食。正禮食則公食大夫是也。”
“禮食”是中國古代禮儀制度中的特定術語,主要指向國君賜予臣下進食的禮遇,其内涵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禮食”指古代國君以正式禮儀規格款待臣子,屬于政治等級與倫理秩序的體現。這種禮遇不僅包含食物本身,更強調儀式流程的規範性,如座次、餐具擺放、進食順序等細節(、)。
在廣義上,“禮食”可泛指符合禮制的飲食活動,如祭祀、宴飨等場景中的規範性飲食行為,其核心在于通過飲食傳遞“敬”與“序”的倫理精神()。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禮儀細節,可參考《儀禮·公食大夫禮》等典籍,或查閱高權威性網頁中的具體案例分析(如來源1、6)。
《禮食》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兩個部首組成:礻和食。礻是表示祭祀儀式的意思,食是表示食物的意思。
禮食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是由多個橫、豎、撇、捺等基本筆畫組成。它的繁體字形為禮食。
《禮食》一詞源于古代中國的禮制文化。在古代,禮儀和食物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着重要的地位,這兩個詞的結合表示了人們在重要場合參加宴會、祭祀等儀式時所需的食物。這個詞強調了在特殊場合下正确的社會行為和飲食習慣。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而繁體字形禮食則是更接近古代漢字的字體。禮的寫法較為複雜,有20來個基本筆畫,而食的寫法相對簡單,隻有9個基本筆畫。
例句:
1. 他受邀參加了一場盛大的宴會,這是一種重要的禮食。
2. 古代皇帝在舉行慶祝儀式時,會準備盛宴供人們享用,這是一種隆重的禮食。
組詞:
1. 禮儀:表示規範的行為和禮節。
2. 食物:表示可以供人食用的物品。
近義詞:
宴食、宴會、酒席
反義詞:
饑餓、禁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