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鱗蛇的意思、鱗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鱗蛇的解釋

巨蟒名。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鱗二·鱗蛇》:“按《方輿勝覽》雲:鱗蛇出 安南 、 雲南 、 鎮康州 、 臨安 、 沅江 、 孟養 諸處,巨蟒也。長丈餘,有四足,有黃鱗,黑鱗二色,能食麋鹿。春冬居山,夏秋居水,能傷人…… 珍 按,此亦蚺蛇之類,但多足耳。”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鱗蛇”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解釋:

一、生物屬性(實際動物)

  1. 基本特征
    鱗蛇是一種大型蟒蛇類動物,體長可達一丈多(約3米以上),具有四足,鱗片呈黃、黑兩色。其食性兇猛,能捕食麋鹿等大型動物。

  2. 生活習性

    • 栖息地:春冬季居于山中,夏秋季則生活于水中。
    • 分布:主要分布于雲南、安南(今越南北部)等邊遠地區,明代文獻《本草綱目》及《方輿勝覽》均有記載。
  3. 人類利用
    當地人會捕捉鱗蛇食用,并以蛇膽入藥,用于治療疾病。其皮也曾被用于制作鼓等工具。

二、成語釋義(比喻用法)

作為成語,“鱗蛇”形容事物密集、連綿不斷的狀态,如同蛇身鱗片般重疊排列。例如:“這片竹林鱗蛇般延伸至山腳。”


注意:實際動物“鱗蛇”在權威文獻中描述較明确,而成語用法多見于現代詞典,需結合語境區分。建議參考《本草綱目》等古籍或生物文獻獲取更詳細的動物學信息。

網絡擴展解釋二

鱗蛇

《鱗蛇》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鱗(lín)和蛇(shé)。它的意思是身上有鱗片的蛇。鱗片是蛇類身體表面的硬質片狀物。

鱗蛇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是:“魚”字部和“虍”字部。“魚”字部是指與魚相關的字,由七畫構成;“虍”字部是指與虎有關的字,由六畫構成。

《鱗蛇》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古代,人們用這個詞來描述一種身上帶有鱗片的蛇類動物。這個詞在古代文獻中出現得比較少,但在現代中文中廣泛使用。

在繁體字中,《鱗蛇》用更多的筆畫表達。魚的部分包含了八畫,虎的部分則包含了七畫。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鱗蛇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這并沒有改變它的意思。在不同的時代和地區,人們對字形的書寫和表達方式有所差異。

以下是關于鱗蛇的例句:

1. 他在河邊發現了一條身上有鱗的蛇。

2. 鱗蛇在陽光下閃閃發光。

與鱗蛇相關的其他詞語包括:蛇類、蛇鱗、蛇皮。這些詞語可以用來描述與蛇有關的事物。

與鱗蛇的意思相反的詞語是:光滑。因為鱗蛇身上有鱗片,所以與光滑相比,它們的表面質地是有所不同的。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