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冷的秋天。《楚辭·九辯》:“皇天平分四時兮,竊獨悲此凜秋。” 晉 潘嶽 《閑居賦》:“凜秋暑退,熙春寒往。” 唐 張九齡 《九月九日登龍山》詩:“ 楚 客凜秋時, 桓公 舊臺上。”
“凜秋”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凜秋(拼音:lǐn qiū)指寒冷的秋天。其中“凜”表示寒冷、肅殺之意,“秋”則特指秋季,組合後強調秋日的蕭瑟與寒意。
古代典籍
現代用法
多用于文學作品中,描述深秋的寒意與蕭索景象,例如:“凜秋時節,落葉紛飛,寒意漸濃。”
如需更多例句或用法,可參考古籍或文學類詞典。
凜秋是指寒風刺骨的秋天,形容秋天氣溫涼爽,寒冷逼人。
凜秋的拆分部首是冫(冷的意思),筆畫數為16畫。
凜秋這個詞的來源很早,最早出現在《書經·周書·景哀王世家》中,描述秋天寒冷的感覺。在繁體字中,凜秋的形狀和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寫法中,凜秋的寫法是:凜秋。
1. 秋風瑟瑟,凜秋已至。
2. 天涼了,可以感受到凜秋的氣息。
凜冽、凜冬、凜冽寒風。
寒秋、冷秋。
暖秋、和煦的秋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