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用兵作戰的方式方法。《孫子·虛實》:“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 郭化若 注:“兵形,即作戰方式,怎麼打的意思。”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九:“故臣于是篇所載,廟算、将略、兵形、地勢特詳雲。”
“兵形”是中國古代軍事術語,主要指用兵作戰的方式方法或戰略形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該詞最早見于《孫子兵法·虛實》篇:“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 這裡強調用兵需根據形勢靈活調整,如同水流避開高處、選擇低處,作戰也應避開敵方強處、攻擊弱點。
構成解析
曆史文獻用例
現代釋義擴展
現代軍事理論中,“兵形”可對應“作戰方式”或“戰術形态”,強調根據敵我力量對比、地理環境等因素調整策略。
相關概念
常與“虛實”“地勢”等術語結合,構成古代兵法的系統性理論,如《孫子兵法》中的“避實擊虛”原則即是對“兵形”的實踐指導。
如需更深入的軍事理論分析,可參考《孫子兵法》原文及郭化若等學者的注解()。
兵形是指士兵站立或行進的姿态或形态。在軍事上,兵形指的是士兵按照特定的紀律和編制在戰場上組成的隊列或陣型。
兵(戈)+ 形(*********)
兵:上下結構,4畫
形:左右結構,7畫
兵形一詞最早出現在《孟子·告子下》一書中,形容士兵們整齊而威武的站立姿态。
兵形的繁體字為「兵型」。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兵形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例如将兵寫作「不、丩、玲」,形寫作「亻」加上「*********」的結構。
士兵們整齊有序地站在戰場上,形成一副威武的兵形。
兵形的組詞有:兵形整齊、變換兵形。
兵陣、軍陣。
散兵、亂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