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名。 南朝 宋武帝 劉裕 曾于此築離宮。遺址在 安徽 當塗縣 。淩歊,謂滌除暑氣。 唐 許渾 《淩歊台》詩:“ 宋祖 淩歊 樂未回,三千歌舞宿層臺。” 宋 陸遊 《入蜀記》二:“ 淩歊臺 正如 鳳皇 、 雨花 之類,特因山巔名之。 宋高祖 所營,面勢虛曠,高出氛埃之表,南望 青山 、 龍山 、 九井 諸峯,如在幾席。”
“淩歊台”是南朝時期的一處曆史遺迹,其名稱和背景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建造與用途:
後世變遷:
原建築已毀,僅存遺址。曆代文人如李白、許渾、汪元量等登臨懷古,借景抒懷,留下諸多詩作。
部分文獻将“淩歊台”寫作“陵歊台”,可能因字形相近或方言差異導緻。但主流記載均以“淩歊”為準。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代詩文中的具體描寫,可查閱《太平府志》《入蜀記》等文獻,或中提到的詩詞作品。
《淩歊台》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形容了高聳入雲的山峰或高塔。
《淩歊台》的部首組成是凵(yuè)和台(tái),總共有14個筆畫。
《淩歊台》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中,最早見于《莊子·齊物論》。
《淩歊台》的繁體形式為「淩霄臺」。
在古代,淩歊台的寫法可能存在一些變化。其中一種寫法是「竩碭臺」,也有一種較為簡化的寫法是「夌椃臺」。
1. 山上的淩歊台高聳入雲,讓人望而生畏。
2. 他站在淩歊台上,俯瞰着遠方的美景。
1. 淩歊:形容山峰高聳入雲。
2. 台:高塔。
3. 竩碭:形容山峰高聳入雲。
1. 高聳:形容物體突出地向上延伸。
2. 峻峭:形容山勢險峻,高度較大。
1. 平坦:形容地勢沒有高低差别,平坦無崖岸。
2. 低矮:形容物體高度不高,矮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