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珍奇的花。 晉 張協 《安石榴賦》:“耀靈葩於三春,綴霜滋於九秋。”《藝文類聚》卷四引 晉 劉臻 妻《正旦獻椒花頌》:“美哉靈葩,爰采爰獻。” 唐 楊炯 《晦日藥園詩序》:“四照靈葩,泫三危之寶露。”
“靈葩”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líng pā,其核心含義為珍奇的花,常用于古代詩文或文學作品中,具有典雅意象。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析:
“靈”指靈秀、神奇,“葩”即花朵,合稱意為形态或寓意獨特的花卉,強調其珍貴性與超凡特質。例如唐代楊炯《晦日藥園詩序》中“四照靈葩”,即形容光彩奪目的奇花。
曆史文獻
該詞最早見于晉代張協《安石榴賦》:“耀靈葩於三春”,描述春日盛開的珍奇石榴花;晉代劉臻妻《正旦獻椒花頌》亦用“美哉靈葩”贊美椒花的神異。
文化意象
古人常以“靈葩”象征高潔品格或祥瑞之兆,如元代馬钰詞中“牛哮吼戲靈葩”,暗喻自然靈性。
“靈葩”屬古典文學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詩詞賞析或特定文化語境。如需進一步了解其在不同作品中的具體含義,可參考《藝文類聚》《全唐詩》等文獻。
靈葩(líng pá)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精神上的瑰寶、才情出衆的人或事物。
拆分部首和筆畫:
靈:火(火字底部)+灬(火字上方加一點)+一撇,共五畫。
葩:艹(草字頭部)+卩(卩字下部)+八(八字旁)+一撇,共九畫。
來源:
靈葩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文學家劉禹錫的《竹裡館寄南山》中:“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标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其中的“明月”一詞在後來的解釋中被解釋為“靈葩”,表示獨特而出色的才華。後來這個詞逐漸演變成了形容人或事物的精神上的瑰寶。
繁體:靈蕈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靈葩的寫法沒有太多變化,基本上就是現在所用的形狀。隻是在隸書字體中,有時候會加入一些變體的裝飾。
例句:
他是學校裡的一朵靈葩,成績突出,才華出衆。
組詞:
靈感、葩萄、靈巧、靈敏。
近義詞:
瑰寶、珍寶、寶貴、才華出衆。
反義詞:
普通、平庸、平凡、平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