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玲珑。空明通透貌。《太平廣記》卷二二六引 唐 顔師古 《大業拾遺記》:“ 隋煬帝 令造 觀文殿 ,前兩廂為書堂各十二間……南北通為閃電牕,零籠相望。”
“零籠”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讀音為líng lóng,意為“玲珑”,形容物體空明通透、精巧細緻的狀态。例如《太平廣記》中描述隋炀帝建造的觀文殿“南北通為閃電牕,零籠相望”,即用“零籠”形容窗戶的玲珑剔透。
出處與語境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顔師古的《大業拾遺記》,用于描述建築結構的通透美感,屬于古代文獻中的特定用法,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
近義詞與用法說明
“零籠”與“玲珑”同義,均強調物體形态的精緻、空靈,但“零籠”更偏向書面化和古雅表達,常見于詩詞或曆史文獻中。
現代使用情況
現代漢語中,“零籠”幾乎不再使用,僅在研究古籍或特定文學創作時可能涉及。日常表達中建議用“玲珑”“通透”等替代詞。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太平廣記》相關章節或漢典等工具書。
《零籠》(zhēng lóng)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沒有邊界或囚籠。
《零籠》由兩個部首組成:雨(yǔ)和竹(zhú)。
它的筆畫數是12畫,其中雨部4畫,竹部8畫。
《零籠》一詞來源于現代漢語,用于比喻沒有邊界或約束的狀态。
《零籠》的繁體字為「零籠」。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零部的寫法為「雨」,而竹部的寫法為「⺮」。
1. 他感到自己處在一個零籠之中,無法自拔。
2. 這個國家的法律體系就像一座零籠,讓人無法自由行動。
組詞:零落、零散、零亂、零星。
近義詞:束縛、禁锢、拘束、囚禁。
反義詞:自由、寬松、解放、開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