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背,乖違。 清 李調元 《<剿說>序》:“考其同而辨其異,君子宜何如審擇,而予乃以‘剿説’名是編,毋乃離戾古人乎?”
“離戾”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指“相背、乖違”,即事物或觀點相互背離、矛盾。例如清代李調元在《<剿說>序》中質疑自己的書名是否與古人思想相悖:“予乃以‘剿説’名是編,毋乃離戾古人乎?”。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境,形容觀點、行為與既定規則或他人思想産生沖突。例如學術讨論中質疑某理論是否與經典相悖,可用“離戾古人”表達。
部分低權威來源(如)提及的“離厲”為另一詞彙,意為“離開危險環境”,與“離戾”無直接關聯,需注意區分。
如需了解更詳細的近義詞、反義詞或古籍用例,可參考滬江線上詞典或查字典等來源。
離戾,是一個由“離”和“戾”兩個字組成的詞語,意思是遠離争端和紛争,遠離争吵和矛盾。這個詞在現代漢語中用于形容一個人遠離糾紛,避免争議。
離:由示字旁和禾字旁組成,示字旁表示動作,禾字旁表示植物禾本科,表示離開田地的動作。離的總筆畫數是5。
戾:由戈字旁和米字旁組成,戈字旁表示武器,米字旁表示谷物,表示武器抵達谷物或者武器指向谷物的動作。戾的總筆畫數是7。
離戾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詩經·國風·鄘風·出車》中的一句詩:“離離辟矣,戾楚執矣。”其中,“離離”指的是遠離,而“戾楚執矣”指的是堕入紛争和争吵之中。從這句詩中,離戾逐漸衍生出遠離争端、避免紛争的意義。
離戾的繁體寫法為「離戾」。
古時候,離的寫法是「褵」,戾的寫法是「敏」。
他性格溫和,能夠及時化解沖突,始終離戾不求。
離心、遠離、戾氣。
遠離、回避、避免。
糾纏、争吵、紛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