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氣不和而生之災害。引申為妖邪或瘟疫。 清 唐甄 《潛書·宗孟》:“百姓既安,沴戾消釋。”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一》:“不畏則心定,心定則神全,神全則沴戾之氣不能幹。” 清 朱琦 《感事》詩:“箴砭輒乖謬,沴戾入肌髓。”
“沴戾”是一個古漢語詞彙,讀音為lì lì,主要用于描述因自然或人為因素導緻的不和諧狀态,具體解釋如下:
核心含義
指因陰陽之氣不調和而産生的災害,如瘟疫、災異等。這一概念與古代“天人感應”思想相關,認為自然界的異常現象與人類社會的道德、秩序失衡有關。
引申含義
可進一步指代妖邪、災禍或不祥之氣。例如清代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中提到:“心定則神全,神全則沴戾之氣不能幹”,意為心神安定可抵禦邪氣。
沴(lì)
原指水流不暢,引申為天氣反常引發的災害,如《說文解字》中提到“沴,水不利也”。後泛指一切自然或社會中的不調和現象。
戾(lì)
本義為“彎曲”,後衍生出“違背”“乖張”等含義。例如《詩經》中的“翰飛戾天”表示“到達”,而“暴戾”則指性格兇殘。在“沴戾”中,“戾”強調違背自然規律的負面狀态。
“沴戾”屬于生僻詞,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研究古籍或文學創作中。如需表達類似含義,可用“災異”“瘟疫”“邪氣”等替代。
如需進一步了解“戾”字的演變或“沴”的具體用法,可參考《說文解字》或《閱微草堂筆記》。
沴戾是一個古代漢字,源于古漢語,意為暴怒、憤怒。拆分部首為“水”和“戈”,總筆畫數為13畫。
沴戾這個詞最早出現在《爾雅》中,是一個古代的漢字詞語。它描述了一個人在憤怒或者憤慨的情緒中,表現出的暴戾和兇狠的樣子。
在繁體字中,沴戾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和今天有所不同。沴戾的古代寫法為“沴”字下加“戌”的部首。
他一向溫和寬容,從不生氣,但今天他因為被誤解而沴戾難平。
沴戾沒有常用的組詞搭配。
憤怒、暴怒、怒火中燒
平和、寬容、溫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