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局的意思、厘局的詳細解釋
厘局的解釋
舊時管理征收厘金的機關。局下設卡,卡又有分卡、巡卡。《負曝閑談》第六回:“這回幸虧從前的舊居停,替他在方伯面上吹噓吹噓,派了個 瀏河 厘局分卡的委員,總算是苦盡甜來了。”
見“ 釐金局 ”。
詞語分解
- 厘的解釋 厘 í 小數名,百分之一:厘米。 單位名(a.長度單位,中國一市尺的千分之一;b.重量單位,中國一市兩的千分之一;c.地積單位,中國一市畝的百分之一;d.利率單位,年利一厘按百分之一計,月利一厘按千分
- 局的解釋 局 ú 部分:局部。局麻(局部麻醉)。 機關及團體組織分工辦事的單位:教育局。 某些商店的名稱:書局。 棋盤:棋局。 下棋或其他比賽進行一次:下了一局棋。 着棋的形勢,喻事情的形勢、情況:時局。大局。
網絡擴展解釋
“厘局”是一個曆史詞彙,主要與清代至民國時期的稅收制度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指舊時管理征收厘金的官方機構,屬于地方稅務系統的一部分。其核心職能是對貨物運輸征收商業稅(即厘金),局下設分卡和巡卡負責具體征收。
二、曆史背景與職能
-
機構設置
厘局通常由省級政府設立,下設多個層級的分支機構(分卡、巡卡),形成覆蓋交通要道的稅收網絡。例如《負曝閑談》提到“瀏河厘局分卡”的委員職位。
-
人員構成
委員多由地方官員(如太守、縣令)擔任,但因稅收涉及利益,曆史上存在貪腐現象。例如記載中提及“候補人員視厘局為利薮,賄賂公行”。
三、其他說明
- 常見誤釋:部分資料(如)将“厘局”解釋為“事情接近完成”的成語,但此說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建議以曆史職能釋義為準。
- 現代關聯:厘金制度于1931年廢止,相關機構隨之消失,但“厘局”一詞仍見于清末民初的文學及史料中。
例句參考
“要是真按照中央的部署一股腦的裁掉牙厘局,自己的腰杆子就不硬氣了。” ——
如需進一步了解厘金制度或相關曆史,可查閱《清史稿》或近代經濟史研究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厘局》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厘局》是一個常用的成語,意為解決糾紛或争議。厘局的本義是指解決懸而未決的争端或糾紛,把問題處理到公平合理的程度。這個成語通常用于形容通過溝通、協商或調解等方式化解糾紛的過程。
拆分部首和筆畫
《厘局》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廠”和“木”,其中“廠”代表着塵土揚起的意思,而“木”則代表着樹木。總體而言,這兩個部首都表達了将問題處理得塵埃落定的意思。
源自、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
《厘局》這個成語起初出自古代《莊子·内篇·鄰國》這篇文章。在繁體字中,該成語的字形為「厘劇」,其中的「劇」與「局」表示相同的意思。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厘」的寫法相似,但「劇」則稍有不同。此外,古時候寫作《厤局》這個字,意思和現在的《厘局》相同。
例句
1. 在這個争端上,我們需要找到一個妥善的方法,厘局并确保公平解決問題。
2. 她作為調解員,經驗豐富,能夠成功地厘清厘局各方的利益關系。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厘清、厘定、厘正、厘剔、厘稅等。
近義詞:解決、調和、調解、調處、調停等,這些詞語都描述了通過協商或仲裁來解決争議的過程。
反義詞:引發、激化、惡化、加劇等,這些詞語都描述了導緻争端升級或繼續的行為或情況。與厘局相反,這些詞語強調了無法解決問題的狀态或行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