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疠風的意思、疠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疠風的解釋

麻風病。《素問·風論》:“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曰癘風。” 張景嶽 注:“風寒客於血脈,久留不去則榮氣化熱,故皮膚胕潰。氣血不清,敗壞為癘。” 姚止庵 注:“風病惟此為癘,故名癘風。”《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大6*麻風》“麻風總屬毒癘成”注:“此証古名癘風,癘風者有毒之風也……今人呼為大6*麻風。”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疠風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疠風是中醫對麻風病的古稱,又稱“癞大風”“大麻風”“大風惡疾”等。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定義與别稱
    疠風屬于慢性接觸性傳染病,因感染“暴厲風毒”或“麻風杆菌”引發,臨床表現為皮膚潰爛、神經損傷及肢體畸形。古代文獻中常以“冥病”“疠瘍”等代稱。

  2. 病因病機

    • 外因:風寒邪毒侵入血脈,長期滞留導緻氣血瘀滞(《素問·風論》提及“風寒客于脈而不去”)。
    • 内因:素體虛弱或氣血不調,無法抵禦外邪。
  3. 典型症狀
    初期患部麻木無痛感,逐漸出現紅斑、丘疹;後期皮膚潰爛流膿,伴隨眉發脫落、鼻梁塌陷、唇翻足穿等特征性畸形。

  4. 曆史與防治
    隋唐時期因麻風病爆發,朝廷設立“疠人坊”隔離患者,成為早期傳染病管理的典型案例。現代醫學已明确其病原為麻風杆菌,可通過抗生素治療。

  5. 文獻記載
    最早見于《黃帝内經》,描述為“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張景嶽注解稱其為“榮氣化熱”所緻。

如需更深入的醫學解析,可參考《素問·風論》及現代麻風病研究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疠風

疠風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指代有關傳染或疫情的橫行無阻的現象。對于這個詞的拆分,它由“疒”和“風”兩個部首組成。其中,“疒”是指“病”的意思,它包含有“疖、痘、痍”等意義相關的字。而“風”則表示蔓延、擴散等意思,暗示疫情或疾病的迅速傳播。

疠風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早在《周禮·地官·司疫》一書中就有所提及。疠風在古代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晉代将“疒”寫成了“疖”,而隋唐時期則出現了将“疒”寫成了“疒十口”或“疒八口”的寫法。

疠風一詞也有其繁體字的形式,即“癘風”。這個繁體字的寫法在台灣和香港等地較為常見。

以下是一些使用疠風這個詞的例句:

與疠風相關的組詞有“疫情、傳染病、爆發、擴散”等。它的近義詞包括“疫病、瘟疫、流行病”,反義詞則可指“平安、安康、安全”等。

總的來說,疠風這個詞語用于描述傳染病或疫情橫行的情況,它的使用可以幫助人們了解疾病傳播的嚴重性和迅速性,提醒大家加強防護措施,維護社會的健康和安全。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