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裂眦 ”。
亦作“ 裂眥 ”。謂因發怒而眼睛睜得極大,眼眶似乎要裂開。形容極其憤怒的神态。《淮南子·泰族訓》:“ 荊軻 西刺 秦王 , 高漸離 、 宋意 為擊築,而歌於 易水 之上,聞者莫不瞋目裂眦,髮植穿冠。”《梁書·邵陵王綸傳》:“溥天率土,忠臣憤慨,比屋罹禍,忠義奮發,無不抱甲負戈,衝冠裂眥。”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馮勰》:“ 汪 聞至此,不禁裂眦曰:‘人心叵測至如此乎!’”
“裂眦”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liè zì,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如下:
形容人憤怒到極點,眼睛睜大到眼眶幾乎裂開的程度,體現極端的情緒狀态。
最早見于《淮南子·泰族訓》,描述荊轲刺秦時,高漸離等人擊築悲歌的場景:“聞者莫不瞋目裂眦,發植穿冠。”
《梁書·邵陵王綸傳》中也有類似用法,形容忠臣義士的憤慨之态。
部分文獻提到“裂眦”也可形容情緒振奮或感動(如《淮南子》中易水送别的悲壯場景),但此用法較罕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淮南子》《梁書》等文獻原文。
《裂眦》是一個漢字詞語,帶有強烈的形象化意象。該詞形容憤怒到極點,眼睛睜得大大的,瞳孔充滿怒氣。通常用來描述人們的憤怒和憤懑的心情。
《裂眦》由兩個部首組成:《衣》(yī)和《目》(mù)。
它由7筆組成,筆順依次為:橫撇點捺豎撇提。
《裂眦》最早出現在《論語·衛靈公》中,意思是憤怒到極點的樣子。後來成為了一個成語,多用于形容人怒氣沖天,眼神中透露出強烈的憤怒。
在繁體字中,裂眦的寫法是「裂睫」,字形變化較小,仍然保留了裂眦的原意。
在古代漢字中,裂眦的寫法并沒有太大的差異。皆用衣旁表示衣物的義項,用目旁表示眼睛的義項,整體形狀和現代漢字相似。
1. 忍不住内心的怒火,他雙眼裂眦,怒發沖冠。
2. 面對不公正的對待,她的心中充滿了裂眦的怒氣。
羞怒交加、目瞪口呆、瞪大眼睛、怒氣沖冠
盛怒、暴怒、憤怒
冷靜、平靜、喜悅
【别人正在浏覽】